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线路交通安全设施论文

信号交叉口时空资源综合优化实用方法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20页
符号、略缩词注释表第20-22页
第一章 绪论第22-36页
   ·立题的背景及意义第22-24页
     ·城市的交通问题的严重性及对策第22-23页
     ·交叉口信号控制第23-24页
     ·研究意义第24页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24-31页
     ·国外研究概况第24-28页
     ·国内研究概况第28-30页
     ·现有研究的不足第30-31页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第31-34页
     ·研究目标第31-32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32-33页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33页
     ·论文章节安排第33-34页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34-35页
     ·研究方法第34-35页
     ·技术路线第35页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二章 信号交叉口交通设计方法体系构建第36-55页
   ·信号控制交叉口系统第36-39页
     ·交叉口空间界定和进口第36-37页
     ·交叉口的矩阵表示第37-38页
     ·交叉口信号控制系统第38页
     ·信号控制交叉口的特点第38-39页
   ·信号交叉口交通设计第39-43页
     ·信号交叉口交通设计的概念第39页
     ·信号交叉口交通优化设计的目标第39-40页
     ·信号交叉口交通优化设计的原则与要求第40页
     ·信号交叉口交通优化设计的组成部分和设计内容第40-43页
   ·信号交叉口时空资源优化设计方法第43-49页
     ·信号交叉口时空资源优化设计的现行流程第43-45页
     ·现行设计方法存在的问题第45-46页
     ·信号交叉口交通设计方法体系第46-49页
   ·信号交叉口设置的条件和依据第49-54页
     ·交通信号灯的优缺点第49-50页
     ·设置交通信号控制的依据第50-54页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三章 信号交叉口空间布局优化方法研究第55-123页
   ·概述第55-56页
     ·空间优化设计的目标和原则第55页
     ·空间优化设计的内容第55页
     ·空间优化设计流程第55-56页
   ·设计交通量第56-59页
     ·设计小时第56-57页
     ·设计小时交通量第57-58页
     ·信号交叉口设计交通量的调查第58-59页
   ·左转车道的设置第59-105页
     ·设置左转车道的必要性第59-60页
     ·左转车道的设置依据第60-68页
     ·设置左转车道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第68页
     ·左转车道设置的建议第68-69页
     ·左转车道的长度第69-71页
     ·左转车道的存储长度第71-91页
     ·多条左转车道的设置第91-94页
     ·左转车道的设置形式第94-97页
     ·左转车道的几何设计和注意事项第97-105页
   ·右转车道的设置第105-113页
     ·设置右转车道的定性分析第105页
     ·右转车道设置的依据第105-107页
     ·右转车道设置的建议第107页
     ·右转车道的存储长度第107-110页
     ·右转车道的几何设计和注意事项第110-113页
   ·车道功能划分第113-121页
     ·概述第113-114页
     ·车道宽度第114-115页
     ·车道功能划分的原则第115-116页
     ·车道功能划分的具体实施第116-120页
     ·节点时空资源整合第120页
     ·车道功能划分的其它注意事项第120-121页
   ·本章小结第121-123页
第四章 信号交叉口相位相序优化设计第123-148页
   ·概述第123-125页
     ·相位相序的重要性第123页
     ·传统研究的评价第123-124页
     ·研究中存在的难点第124-125页
     ·重点解决的问题第125页
   ·基本概念第125-129页
     ·信号相位和信号阶段第125-126页
     ·相位时间第126-127页
     ·车流和相位第127-128页
     ·相位图和线圈图第128-129页
   ·左转相位设计第129-140页
     ·左转相位的分类第129页
     ·左转保护相位的设置条件第129-132页
     ·左转保护相位形式的判定第132-140页
   ·右转相位设置第140-143页
     ·红灯时右转的处理第141页
     ·右转保护相位的设置第141-143页
   ·相位方案第143-147页
     ·相位设计的基本原则第143-144页
     ·相位方案初选的影响因素第144页
     ·相位方案的生成策略第144-145页
     ·相位放行顺序第145-146页
     ·行人和非机动车相位第146页
     ·信号相位图的画法第146-147页
   ·本章小结第147-148页
第五章 信号交叉口配时初始方案的制定方法第148-172页
   ·引言第148-149页
     ·基本概念第148-149页
     ·信号配时的主要优化策略和目标第149页
   ·基于全日交通流变化的时段划分第149-150页
     ·单点信号交叉口的控制方式和策略第149-150页
     ·时段划分第150页
   ·信号配时主要参数的确定第150-168页
     ·行人相位时间第150-154页
     ·最短相位时间第154-155页
     ·绿灯间隔第155-158页
     ·相位损失时间第158-160页
     ·绿信比第160-161页
     ·初始周期时长第161-168页
   ·初始配时方案的确定第168-171页
   ·本章小结第171-172页
第六章 信号交叉口时空资源综合优化方法第172-195页
   ·空间布局和信号配时综合优化第172-173页
     ·时空综合优化的必要性第172页
     ·本章主要研究的问题第172-173页
   ·信号交叉口评价指标的选取第173-177页
     ·评价的意义第173页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和要求第173页
     ·评价指标的组成第173-174页
     ·本文采取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第174-177页
   ·交通模拟和方案评价第177-179页
     ·交通模拟及其优点第177-178页
     ·VISSIM 简介第178-179页
     ·VISSIM 在信号配时中的应用第179页
   ·互动优化的基本方法和措施第179-187页
     ·可行性的调整第179-181页
     ·最优性的调整第181-186页
     ·时空资源整合第186-187页
     ·不同调整方案的适用情况第187页
   ·交通管制和特殊方案第187-193页
     ·交叉口流向禁限第187-188页
     ·特殊设计方案第188-193页
   ·本章小结第193-195页
第七章 研究成果应用第195-230页
   ·实例交叉口概况第195-198页
     ·交叉口性质和沿线环境第195-196页
     ·现状几何条件第196-197页
     ·现状信号控制特征第197-198页
   ·交通调查和交通特性分析第198-200页
     ·交通量调查第198-199页
     ·地点车速调查第199页
     ·延误调查第199-200页
   ·信号灯安装依据判断第200-206页
   ·时段划分第206-207页
   ·初始方案设计第207-222页
     ·车道功能划分第207-214页
     ·相位方案设计第214-216页
     ·配时方案第216-222页
   ·方案优化第222-229页
     ·现状方案评价第222-223页
     ·方案优化设计第223-229页
   ·本章小结第229-230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230-237页
   ·主要研究结论第230-235页
   ·主要创新点第235-236页
   ·研究展望第236-237页
致谢第237-238页
参考文献第238-243页
附录 A 目前国外主要的交通模拟软件第243-244页
附录 B 单点信号交叉口时空资源综合优化设计流程调查问卷第244-246页
附录 C 交通信号灯设置依据分析表第246-251页
附录 D 信号交叉口设置左转专用车道的准则第251-259页
附录 E 信号交叉口设置左转保护相位存储车道长度第259-272页
附录 F 信号交叉口设置左转保护相位存储车道长度图第272-285页
附录 G 信号交叉口无左转保护相位存储车道长度第285-310页
附录 H 信号交叉口左转保护相位设置判定表第310-311页
附录 I 信号交叉口初始配时方案计算流程表第311-313页
附录 J 北京东路——丹凤街交叉口交通量调查结果第313-314页
附录 K 北京东路——丹凤街交叉口地点车速调查结果第314-318页
附录 L 北京东路——丹凤街交叉口设计方案评价仿真结果第318-32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第321页

论文共3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控制标准与人车路相互作用
下一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温度作用的观测与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