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坝渗漏的综合示踪方法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40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综合示踪方法的门类 | 第16页 |
·天然示踪理论基础及目前研究动态 | 第16-30页 |
·温度电导率示踪 | 第17-23页 |
·水文地球化学 | 第23-27页 |
·环境同位素示踪 | 第27-30页 |
·人工示踪理论基础及目前研究动态 | 第30-38页 |
·利用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地下水水平渗透流速 | 第31-32页 |
·利用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地下水流向 | 第32-33页 |
·利用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地下水垂向流 | 第33-37页 |
·连通试验 | 第37-38页 |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38-40页 |
第2章 基于热传导理论的热源法研究堤坝渗漏 | 第40-57页 |
·钻孔中温度的测量 | 第40-41页 |
·钻孔温度影响因素 | 第41-44页 |
·热源类型 | 第44-45页 |
·线热源函数 | 第45-46页 |
·堤坝渗漏的线热源模型 | 第46-53页 |
·热源强度的确定 | 第48-49页 |
·热源强度的确定的讨论 | 第49-50页 |
·参数β的求解 | 第50-53页 |
·工程实例 | 第53-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3章 孔中示踪法测定渗透流速流向原理和方法 | 第57-78页 |
·单孔点稀释模型 | 第57-59页 |
·流场畸变的校正系数α | 第59-61页 |
·点稀释法的局限性 | 第61-63页 |
·广义示踪稀释公式的推导 | 第63-65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63-65页 |
·孔中示踪稀释测流速公式的再讨论 | 第65-66页 |
·垂向流的求解 | 第66-67页 |
·工程实例分析 | 第67-69页 |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69页 |
·国内外同位素示踪仪的研制情况 | 第69-72页 |
·陈建生研制的同位素示踪仪 | 第72-75页 |
·地下水同位素示踪仪探头的设计 | 第73页 |
·投源设计 | 第73-74页 |
·探测部件 | 第74页 |
·孔中定位 | 第74-75页 |
·现场试验平台设计 | 第75-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4章 堤坝渗漏分析的模糊聚类模型研究 | 第78-99页 |
·普通集合和模糊集合 | 第78-79页 |
·模糊模式识别 | 第79-82页 |
·两个模糊集之间的距离 | 第79-80页 |
·贴近度 | 第80-81页 |
·模糊模式识别的方法 | 第81-82页 |
·模糊聚类模型 | 第82-86页 |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向量: | 第84-85页 |
·模糊聚类计算步骤 | 第85-86页 |
·工程实例 | 第86-97页 |
·北江大堤石角段渗漏通道探测 | 第86-93页 |
·高水河堤防渗漏情况探测 | 第93-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5章 综合示踪法在小浪底左坝肩渗漏探测中的应用 | 第99-116页 |
·小浪底左坝肩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渗漏情况 | 第99-102页 |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 第99-102页 |
·左坝肩渗漏情况 | 第102页 |
·综合示踪试验方法 | 第102-103页 |
·当地降雨同位素和水化学分析 | 第103-104页 |
·4~#、28~#排水洞排水来源分析 | 第104-107页 |
·30~#排水洞排水来源分析 | 第107-113页 |
·30~#排水洞北侧排水来源的天然示踪分析 | 第107-109页 |
·30~#排水洞北侧排水来源的人工示踪分析 | 第109-110页 |
·左坝肩绕坝渗漏的连通试验证实 | 第110-112页 |
·30~#排水洞其它侧主要排水的示踪分析 | 第112-113页 |
·2~#排水洞排水孔排水来源分析 | 第113-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6-117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5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5页 |
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