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测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论文

基于GIS的数字产汇流模型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英文摘要第4-7页
插图和附表清单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研究范围第10-12页
   ·产汇流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传统产汇流模型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第13-14页
   ·本文工作第14-15页
   ·论文组织第15-17页
第2章 方法综述第17-37页
   ·流域分级理论第17-18页
   ·产汇流模型第18-22页
     ·集总式模型与分布式模型第18-20页
     ·常用分布式产汇流模型第20-22页
   ·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高程模型第22-28页
     ·地理信息系统在产汇流模型中的应用第23-24页
     ·数字高程模型及其特点第24-26页
     ·数字高程模型在分布式流域产汇流模型中的应用第26-28页
   ·分布式三水源新安江产汇流模型第28-31页
     ·模型的结构第28-30页
     ·模型的参数第30-31页
     ·模型的变量第31页
   ·河槽汇流计算方法第31-34页
     ·河槽汇流计算基础第31-32页
     ·马斯京根法第32-34页
   ·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信息复合技术第34-35页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复合技术第34页
     ·产汇流模型中的遥感技术第34-35页
     ·GIS与RS的信息复合技术第35页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3章 研究方案第37-49页
   ·流域概况第37-39页
     ·自然地理概况第37-38页
     ·水文气象概况第38页
     ·水文测站分布和水文资料第38-39页
   ·三水源新安江模型的计算方法第39-42页
     ·蒸散发计算第39页
     ·产流量计算第39-41页
     ·分水源计算第41-42页
   ·流域水系要素提取第42-44页
     ·流域要素提取工具第42-44页
     ·流域水系要素的提取与子流域划分方案第44页
   ·系统开发的软硬件基础第44-46页
     ·系统硬件环境第44-45页
     ·系统软件环境第45-46页
   ·研究方案第46-47页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4章 关键技术第49-63页
   ·DEM提取流域水系要素技术第49-56页
     ·DEM预处理第49-51页
     ·排水网络的生成第51-52页
     ·流域河网生成第52-53页
     ·流域界限(分水线)的确定及子流域的划分第53-54页
     ·平坦区域和闭合洼地处理方法的探讨第54-56页
   ·地理信息模型(图库)第56-59页
     ·基础地形数据库第56-57页
     ·遥感影像融合技术第57-59页
   ·分布式三水源新安江模型的参数率定方法第59-62页
     ·蒸散发参数:K,WUM,WLM,C第59-60页
     ·产流参数:WM、B,IM第60页
     ·分水源参数:SM,EX,KG,KI第60-61页
     ·汇流参数:CG,CI,CS,L第61-62页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5章 模型实现与检验第63-89页
   ·系统开发技术与开发流程第63-70页
     ·系统开发总体流程第63-64页
     ·基于DEM的水系要素提取流程第64页
     ·遥感图像处理与融合流程第64-65页
     ·单元模型计算流程第65-67页
     ·水源划分计算流程第67-69页
     ·河槽汇流计算流程第69-70页
   ·大汶河流域来水预测系统第70-76页
     ·资料输入第70-73页
     ·模型预报与预报结果第73页
     ·信息查询第73-76页
   ·试验方案第76-82页
     ·基础GIS与遥感数据第76-77页
     ·流域水系要素提取第77页
     ·模型率定资料第77-82页
   ·试验与模拟结果第82-88页
     ·模型参数率定结果第82-83页
     ·模型模拟与检验结果第83-87页
     ·试验结论第87-88页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89-93页
   ·完成的主要工作第89-90页
   ·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目前研究的不足第90-91页
     ·研究中遇到的困难第90-91页
     ·目前研究的不足第91页
   ·数字产汇流模型后续的研究工作和应用前景展望第91-93页
致谢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医学超声信号反卷积研究
下一篇:应用于生物医学检测的MEMS器件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