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引言 | 第10-13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国外研究情况 | 第11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2 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3-16页 |
·可持续发展概述(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第13-14页 |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 第14-16页 |
·土地可持续利用(Sustainable land use)的基本内涵 | 第14-15页 |
·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 第15-16页 |
3 生态足迹的基本理论 | 第16-25页 |
·生态足迹理论产生的背景 | 第16-17页 |
·生态足迹理论 | 第17-21页 |
·生态足迹的涵意(ecological footprint) | 第17-18页 |
·生态足迹研究的主要指标 | 第18-21页 |
·生态足迹分析与计算模型和步骤 | 第21-24页 |
·生态足迹计算方法 | 第21-22页 |
·生态足迹计算步骤 | 第22-24页 |
·生态足迹模型的评述 | 第24-25页 |
4 威海市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分析 | 第25-34页 |
·威海市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 第25-26页 |
·威海市的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化 | 第26-29页 |
·威海市的社会经济状况 | 第26-27页 |
·威海市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 | 第27-29页 |
·威海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变化分析 | 第29-34页 |
·威海市土地利用现状 | 第29-30页 |
·威海市土地利用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页 |
·威海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30-34页 |
5 威海市生态足迹的计算和分析 | 第34-50页 |
·2004 年威海市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 | 第34-39页 |
·生态足迹成分选择 | 第34-36页 |
·确定均衡因子 | 第36页 |
·确定产出因子 | 第36-37页 |
·2004 年威海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2004 年威海市三市一区的生态足迹分析 | 第39-40页 |
·威海市生态足迹动态演变分析 | 第40-47页 |
·威海市生态足迹动态演变过程的分析 | 第40-45页 |
·威海市生态足迹的空间变化分析 | 第45-47页 |
·威海市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相关分析 | 第47-49页 |
·相关分析模型 | 第47-48页 |
·威海市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相关分析 | 第48-49页 |
·威海市生态足迹分析评价结论 | 第49-50页 |
6 缓解生态赤字实现威海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和建议 | 第50-54页 |
·切实保护耕地,提高耕地的质量 | 第50-51页 |
·扩大林地面积和适度增加草地面积 | 第51页 |
·加强土地集约利用 | 第51-52页 |
·合理利用土地空间,盘活闲置、低效率的土地,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 | 第51-52页 |
·积极调整威海市的产业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 第52页 |
·调整行业结构,提倡循环经济,提高工业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 | 第52-53页 |
·强化土地规划与管理,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 第53页 |
·控制人口的总量,促进人口系统的良性循环 | 第53-54页 |
7 结束语 | 第54-55页 |
·本论文收获之处 | 第54页 |
·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科研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