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

中国新时期知识员工的特点及管理对策研究

1. 绪论第1-15页
   ·研究此课题的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知识经济的崛起为知识员工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第10-11页
     ·知识员工群体的出现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必要性第11页
     ·我国知识员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第11-12页
   ·此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不足第12-14页
     ·此课题的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此课题的国内研究现状及不足第13-14页
   ·此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第14-15页
2 知识员工管理的理论综述第15-21页
   ·知识员工的内涵第15-17页
     ·知识员工的界定第15-16页
     ·知识员工与知识分子的异同第16-17页
   ·关于知识和知识员工重要性的理论—智力资本理论第17-18页
   ·关于知识员工管理的理论—超 Y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第18-19页
     ·超Y理论为知识员工管理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第18页
     ·知识管理理论为知识员工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想第18-19页
   ·关于知识员工特点的理论—人性假设理论第19-21页
     ·人是“复杂人”第20页
     ·组织是人实现价值的一种方式第20-21页
3 中国现代知识员工的一般特征第21-27页
   ·我国知识员工的心理特点第21-22页
     ·自主性和独立性,具有较低组织依赖性第21页
     ·求知欲强、自信、勤奋,敢于冒险第21-22页
     ·创新性,追求自我实现的愿望强烈第22页
   ·我国知识员工的文化心理特点第22-27页
     ·具有中庸特性,追求和谐第23-24页
     ·务实特性第24页
     ·重视角色、权威和规则第24-25页
     ·在人际交往中,重“关系”、“人缘”,讲求交换和平衡的原则第25页
     ·在情、理、法的次序上,“以情为先,所重在理”第25-27页
4 中国新时期知识员工的新特点第27-43页
   ·智力和才能发展得天独厚—新时期知识员工的生理素质第27-28页
   ·个性鲜明、心态务实—新时期知识员工的心理素质第28-31页
     ·独立意识强烈,崇尚个性、公平和竞争精神第28页
     ·兴趣爱好广泛,心态趋于务实第28-29页
     ·危机感强烈,自我认同不足第29-30页
     ·“生而寂寞、渴望交往”,但协作精神不足第30-31页
   ·积极向上,略带消极冷漠—我国新时期知识员工的政治素质第31-33页
     ·具有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特点,社会责任感强烈第31页
     ·追求自由民主,具有较强的公民意识第31-32页
     ·政治意识淡薄,表现出功利主义色彩第32-33页
   ·多元化、世俗化、功利化倾向明显—我国新时期知识员工的道德素质第33-37页
     ·道德信仰多元化、崇高性降低,关注焦点由精神转向现实生活第33-35页
     ·个人主义色彩浓厚,世俗化、功利化较强第35-36页
     ·对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的认同度偏低第36页
     ·受社会因素影响大,诚信程度有待提高第36-37页
   ·学习兴趣广泛,但人文素养薄弱—新时期知识员工的文化素质第37-39页
     ·学习兴趣广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第37-38页
     ·创新愿望强烈,但创新能力不足第38-39页
     ·重理轻文,人文素养薄弱,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第39页
   ·性随爱走、注重情感追求—新时期知识员工的情感素质第39-40页
   ·需求强烈,审美能力稍显不足—我国新时期知识员工的审美素质第40-41页
   ·一切尚在学习中—新时期知识员工的专业素质第41-43页
5 我国新时期知识员工管理的对策建议第43-52页
   ·我国知识员工的有效领导第43-45页
     ·领导者要加强个人修养,树立权威第43-44页
     ·一视同仁的平衡原则第44页
     ·建立富有人情味的企业氛围第44-45页
   ·建立科学、高效的激励机制第45-47页
     ·科学有效的奖酬制度第45页
     ·工作本身激励和目标激励第45-46页
     ·工作中的授权第46-47页
   ·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组织结构第47-48页
   ·鼓励沟通、合作与创新、学习的企业文化第48-50页
     ·沟通的文化第48-49页
     ·鼓励学习,建立学习型组织第49-50页
   ·引入个人的职业生涯管理第50-51页
   ·知识员工的自我管理第51-52页
致谢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公平与效率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内涵
下一篇:化学与艺术教学整合的内容优化与活动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