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前言 | 第7-13页 |
一、研究动机与问题意识 | 第7-8页 |
二、研究对象的确立及研究方法 | 第8-13页 |
第一章 光复初期两年间的台湾民众和社会 | 第13-26页 |
第一节 "五味混杂"的台湾民众和社会—从电影《悲情城市》谈起 | 第13-19页 |
第二节 从喜悦到悲情—光复初期两年间台湾社会情绪的历时性变化 | 第19-26页 |
第二章 吴浊流、龙瑛宗、吕赫若的小说和光复初期台湾社会的认同状况 | 第26-46页 |
第一节 从《亚细亚的孤儿》看光复后台湾社会认同观念的"三生花"状态 | 第26-32页 |
一、遥远的根—祖国认同 | 第27-29页 |
二、脚下的土—台湾本土认同 | 第29-31页 |
三、潜藏的对殖民文化的认同—新台湾的憧憬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光复后吴浊流、吕赫若、龙瑛宗小说中的认同观念及其变化 | 第32-46页 |
一、吴浊流、吕赫若、龙瑛宗小说中祖国认同的存在状态及其变化 | 第33-40页 |
二、吴浊流、吕赫若、龙瑛宗小说中本土认同的存在状态及其变化 | 第40-46页 |
第三章 从作家主体看认同的多重存在及变化的成因 | 第46-59页 |
第一节 作家的家庭背景及受教育状况与其认同观念的形成 | 第48-53页 |
一、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 | 第48-51页 |
二、殖民社会的学校教育 | 第51-53页 |
第二节 光复前后的生活经历与其作品反映出的认同观念的关系 | 第53-59页 |
一、吴浊流 | 第53-55页 |
二、吕赫若 | 第55-56页 |
三、龙瑛宗 | 第56-59页 |
结语 | 第59-64页 |
第一节 光复初期两年间台湾社会国族认同观念产生变化之原因的再分析 | 第59-60页 |
第二节 当代台湾社会的政治环境和国族认同观念的流变 | 第60-61页 |
第三节 当代台湾社会国族认同观念的发展前景 | 第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