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导论 | 第9-20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二、研究动态 | 第11-19页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一章 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必要性 | 第20-27页 |
第一节 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理论分析 | 第20-22页 |
一、政府失灵导致公共服务效率低下 | 第20页 |
二、市场失灵导致公共服务匮乏 | 第20-21页 |
三、多元治理的公共治理方式 | 第21-22页 |
第二节 民间组织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 第22-23页 |
一、提高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 | 第22页 |
二、补充和监督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 | 第22-23页 |
三、建立和完善利益表达机制 | 第23页 |
第三节 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现状 | 第23-27页 |
一、供给总量不足 | 第24页 |
二、供给结构失衡 | 第24-25页 |
三、供给主体单一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定位 | 第27-35页 |
第一节 民间组织的基本特点及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优势 | 第27-29页 |
一、民间组织的基本特点 | 第27-28页 |
二、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优势 | 第28-29页 |
第二节 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方式 | 第29-31页 |
一、回报方式 | 第30页 |
二、提供方式 | 第30-31页 |
第三节 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范围 | 第31-35页 |
一、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缺陷 | 第31-32页 |
二、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领域 | 第32-33页 |
三、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边界 | 第33-35页 |
第三章 B乡同乡会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现状 | 第35-44页 |
第一节 B乡同乡会 | 第35-38页 |
一、成立及发展 | 第35-36页 |
二、宗旨及资金来源 | 第36-37页 |
三、组织机构与日常运作 | 第37-38页 |
第二节 B乡同乡会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实践 | 第38-44页 |
一、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 | 第38-40页 |
二、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形式 | 第40-41页 |
三、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领域 | 第41-44页 |
第四章 B乡同乡会参与农村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44-50页 |
第一节 同乡会的资金经费问题 | 第44-45页 |
一、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 第44页 |
二、资金较少规模不大 | 第44-45页 |
三、经费管理制度不完善 | 第45页 |
第二节 同乡会自身公共服务能力的问题 | 第45-46页 |
一、服务经验不足 | 第45-46页 |
二、服务投入不足 | 第46页 |
三、服务缺乏专业性 | 第46页 |
第三节 与当地农村居民的沟通问题 | 第46-48页 |
一、缺乏直接沟通 | 第47页 |
二、沟通机制不完善 | 第47页 |
三、影响力与公信力不足 | 第47-48页 |
第四节 与其他民间组织的关系问题 | 第48-50页 |
一、合作组织数量较少 | 第48-49页 |
二、缺乏完善的合作机制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完善B乡同乡会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对策 | 第50-60页 |
第一节 明确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 | 第50-51页 |
一、服务提供者 | 第50页 |
二、平台建设者 | 第50-51页 |
三、协调沟通者 | 第51页 |
四、带动引导者 | 第51页 |
第二节 完善B乡同乡会的自身建设 | 第51-54页 |
一、资金筹集能力建设 | 第52页 |
二、公信力建设 | 第52-53页 |
三、组织制度建设 | 第53页 |
四、服务能力建设 | 第53-54页 |
第三节 保证与农村居民间沟通的顺畅 | 第54-55页 |
一、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 | 第54页 |
二、建立及时的反应机制 | 第54-55页 |
三、保证沟通的真实有效 | 第55页 |
第四节 建立与当地乡政府的合作模式 | 第55-57页 |
一、信息沟通 | 第55-56页 |
二、决策参与 | 第56页 |
三、项目合作 | 第56-57页 |
第五节 开展与企业及其他民间组织的合作 | 第57-60页 |
一、与企业进行合作 | 第57-58页 |
二、与其他民间组织合作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