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架构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县级政府执行主体的相关理论 | 第14-21页 |
第一节 县级政府执行主体的确定 | 第14-17页 |
一、县级政府执行的组织 | 第14-15页 |
二、县级政府执行主体的当事人 | 第15-16页 |
三、县级执行主体中的目标群体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民族地区县级政府执行主体的特点 | 第17-19页 |
一、基层性 | 第17-18页 |
二、灵活性 | 第18页 |
三、自治性 | 第18-19页 |
第三节 民族地区县级政府执行主体在执行过程中的作用 | 第19-21页 |
一、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的关键环节 | 第19-20页 |
二、地方经济发展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民族地区县级政府执行主体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1-27页 |
第一节 执行主体对政策执行程度较低 | 第21-23页 |
一、选择性的执行 | 第21页 |
二、执行方法过于机械,执行过程缺乏沟通 | 第21-22页 |
三、滥用自由裁量权 | 第22页 |
四、执行主体的执行积极性不高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执行主体内部存在利益博弈 | 第23-25页 |
一、地方政府中的“公用地悲剧” | 第23-24页 |
二、地方政府的具体博弈过程 | 第24-25页 |
第三节 执行主体的素质较低 | 第25-26页 |
一、政策认知的缺乏 | 第25页 |
二、专业素质不高 | 第25页 |
三、应变能力较差 | 第25-26页 |
第四节 执行机制的不健全 | 第26-27页 |
一、被动的执行行为 | 第26页 |
二、监督机制发挥不到位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影响民族地区县级政府执行主体的原因分析 | 第27-43页 |
第一节 影响执行主体的外部因素 | 第27-31页 |
一、客观环境 | 第27-28页 |
二、政治环境 | 第28页 |
三、文化因素 | 第28-29页 |
四、宗教因素 | 第29-30页 |
五、民族地区地方主义的存在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影响执行主体的内部因素 | 第31-38页 |
一、影响执行主体的利益博弈因素 | 第31-33页 |
二、影响执行主体的自身素质因素 | 第33-35页 |
三、影响执行主体的考核因素 | 第35页 |
四、影响执行主体的执行和协调机制因素 | 第35-38页 |
第三节 县级政府执行力主体出现的问题所造成的影响 | 第38-43页 |
一、导致执行失效,浪费政策资源 | 第38-39页 |
二、削弱政府执行主体权威 | 第39-40页 |
三、降低政府执行主体的公信力 | 第40-41页 |
四、损害政府执行主体形象 | 第41页 |
五、阻碍社会和谐 | 第41-43页 |
第四章 优化民族地区县级政府执行主体的对策 | 第43-59页 |
第一节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第43-44页 |
一、尊重和保障自治权 | 第43-44页 |
二、充分认识自治权的权威性 | 第44页 |
三、加强和完善自治法制建设 | 第44页 |
第二节 加强执行主体的服务行政、协调行政 | 第44-48页 |
一、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理念 | 第44-45页 |
二、完善协调服务制度,健全协调服务机制 | 第45-46页 |
三、促进公民民主参与 | 第46页 |
四、保障协调服务过程公正透明 | 第46-47页 |
五、依法履行协调服务职能,规范政府协调服务行为 | 第47-48页 |
六、提高服务行政,协调行政能力 | 第48页 |
第三节 优化行政组织结构 | 第48-52页 |
一、优化行政组织结构原则 | 第48-50页 |
二、完善行政组织适度规模的约束机制 | 第50-52页 |
第四节 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执行方式 | 第52-53页 |
一、政府职能中的“三位”现象 | 第52页 |
二、如何解决“三位”现象 | 第52-53页 |
第五节 提高执行主体的各项素质 | 第53-59页 |
一、提高身体素质 | 第53-54页 |
二、提高心理素质 | 第54-55页 |
三、提高技能素质 | 第55-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