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导论 | 第10-17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相关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一、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第四节 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我国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现实意义 | 第17-25页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第17-20页 |
一、基本公共服务 | 第17-18页 |
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 第18页 |
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协调机制 | 第18-20页 |
第二节 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差异 | 第20-23页 |
一、城乡社会保障非均衡化 | 第20页 |
二、城乡医疗卫生非均衡化 | 第20-21页 |
三、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化 | 第21-22页 |
四、城乡基本社会保障非均衡化 | 第22-23页 |
第三节 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现实意义 | 第23-25页 |
一、有利于打破二元体制,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 第23页 |
二、有利于城乡居民机会均等地享有公共服务 | 第23-24页 |
三、有利于改善农村贫困现状,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我国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实践——以河南省商丘市为例 | 第25-36页 |
第一节 商丘市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实践 | 第25-28页 |
一、调整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搞好新农村建设 | 第25-26页 |
二、建立领导工作小组,系统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 第26页 |
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导鼓励多元化筹资 | 第26页 |
四、积极推动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 | 第26-27页 |
五、加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保障服务工作的科学民主化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商丘市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取得成效 | 第28-30页 |
一、基础建设持续加强 | 第28页 |
二、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 第28-29页 |
三、就业与社会保障力度逐年加大 | 第29-30页 |
四、城乡卫生医疗迅速发展 | 第30页 |
第三节 商丘市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主要困境 | 第30-36页 |
一、城乡服务体系不均衡发展 | 第30-32页 |
二、乡镇政府服务范围与财政收入不对称 | 第32页 |
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运作缺乏政策规范 | 第32-33页 |
四、城乡居民服务制度分割 | 第33页 |
五、城乡服务资源分配格局不合理 | 第33-35页 |
六、领导小组体系发展不完善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冲突 | 第36-50页 |
第一节 城乡二元体制的弊端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城乡居民成本分担与利益分享冲突 | 第37-39页 |
一、成本与收益的冲突 | 第37-38页 |
二、城乡税收制度不统一 | 第38-39页 |
第三节 政府职能与责任的冲突 | 第39-41页 |
一、政府职能的越位与缺位 | 第39页 |
二、政府的事权划分不合理 | 第39-40页 |
三、政府财政收支比例失调 | 第40-41页 |
四、政府“逐利性”与人民需求的冲突 | 第41页 |
第四节 制度分割与标准不统一 | 第41-44页 |
一、城乡义务教育制度的“双重标准” | 第42页 |
二、城乡医疗制度分割 | 第42-43页 |
三、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二元化” | 第43-44页 |
第五节 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 | 第44-46页 |
一、明确政府职责法规的缺失 | 第44页 |
二、缺乏规范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专项法律 | 第44-45页 |
三、规范公共财政法的律体系不健全 | 第45页 |
四、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地位缺乏法律保障 | 第45-46页 |
第六节 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分布不均与农民需求的冲突 | 第46-50页 |
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合理 | 第46-47页 |
二、服务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 第47-49页 |
三、公共服务信息交流平台的缺失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构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协调机制的对策建议 | 第50-70页 |
第一节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协调机制构建原则 | 第50-51页 |
一、统筹兼顾的原则 | 第50页 |
二、法制化的原则 | 第50-51页 |
三、基本均衡原则 | 第51页 |
四、循序渐进原则 | 第51页 |
第二节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协调机制的构建路径 | 第51-70页 |
一、推进城乡服务制度的衔接与统一 | 第52-55页 |
二、建立并完善法律体系 | 第55-57页 |
三、构建组织领导载体 | 第57-59页 |
四、建立合作磋商体制 | 第59-60页 |
五、建立责任机制 | 第60-63页 |
六、建立利益协调机制 | 第63-66页 |
七、推进服务资源的整合与流转 | 第66-7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