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研究
绪论 | 第1-23页 |
一、论文的缘起 | 第16-19页 |
二、论文的说明 | 第19-23页 |
第一章 周密的生平及著述 | 第23-51页 |
第一节 周密世系与家世 | 第23-32页 |
一、父族周氏 | 第23-29页 |
二、母族章氏 | 第29-30页 |
三、妻族杨氏 | 第30-32页 |
第二节 周密里籍与字号 | 第32-39页 |
一、周密里籍 | 第32-35页 |
二、周密字号考 | 第35-39页 |
第三节 周密生平履历考述 | 第39-46页 |
一、青少年随父宦游时期 | 第39-41页 |
二、中年游历时期 | 第41-43页 |
三、晚年著述时期 | 第43-46页 |
第四节 周密著述考 | 第46-51页 |
一、夏承焘《草窗著述考》概述 | 第46-47页 |
二、周密存书考补 | 第47-48页 |
三、周密佚书考补 | 第48-49页 |
四、周密存疑书考补正 | 第49-51页 |
第二章 周密的交游 | 第51-72页 |
第一节 周密所交官宦 | 第51-54页 |
一、马廷鸾 | 第51-52页 |
二、王橚 | 第52-53页 |
三、赵孟頫 | 第53-54页 |
第二节 周密所交词人 | 第54-62页 |
一、杨缵 | 第55-56页 |
二、张枢、张炎父子 | 第56-57页 |
三、李彭老、李莱老兄弟 | 第57-58页 |
四、陈允平 | 第58-59页 |
五、施岳 | 第59-60页 |
六、王沂孙 | 第60-61页 |
七、王英孙 | 第61页 |
八、其他词人 | 第61-62页 |
第三节 周密所交诗人 | 第62-65页 |
一、赵孟坚 | 第62-63页 |
二、仇远、白珽 | 第63-64页 |
三、李龏 | 第64-65页 |
第四节 周密所交学者型作家 | 第65-68页 |
一、陈振孙 | 第65-66页 |
二、牟巘 | 第66-67页 |
三、戴表元 | 第67-68页 |
第五节 周密所交其他友人 | 第68-72页 |
第三章 周密的思想 | 第72-104页 |
第一节 周密的哲学思想 | 第72-81页 |
一、传统儒学思想 | 第73-77页 |
二、周密与理学 | 第77-81页 |
第二节 周密的史学思想 | 第81-87页 |
一、史学之创作方法 | 第82-83页 |
二、史家之疑史精神 | 第83-84页 |
三、客观全面评定历史人物 | 第84-86页 |
四、突破传统观念,勇于书写女性 | 第86-87页 |
第三节 周密的文艺思想 | 第87-95页 |
一、文学与政治密切相关 | 第87-89页 |
二、动态客观的文学史思想 | 第89-90页 |
三、批判贵理贱文之风 | 第90-91页 |
四、文学创作论 | 第91-92页 |
五、美学思想 | 第92-95页 |
第四节 周密遗民情怀 | 第95-104页 |
一、南宋遗民群体概况 | 第95-96页 |
二、宋元之际文化的巨大反差 | 第96-98页 |
三、周密的遗民情怀 | 第98-102页 |
四、周密与其他宋遗民的积极互动 | 第102-104页 |
第四章 周密笔记研究(上) | 第104-141页 |
第一节 周密笔记与文献来源概述 | 第104-119页 |
一、笔记文体源流概述 | 第104-105页 |
二、周密笔记的著述背景 | 第105-106页 |
三、周密笔记的著述目的 | 第106-110页 |
四、周密笔记的文献来源 | 第110-119页 |
第二节 周密史料性笔记考论 | 第119-130页 |
一、作品简介 | 第119-126页 |
二、内容及价值 | 第126-130页 |
第三节 周密文艺性笔记考论 | 第130-141页 |
一、作品简介 | 第130-136页 |
二、内容及价值 | 第136-141页 |
第五章 周密笔记研究(下) | 第141-196页 |
第一节 周密笔记的史料价值 | 第141-179页 |
一、重大史实 | 第141-151页 |
二、人物 | 第151-169页 |
三、民俗 | 第169-171页 |
四、艺术 | 第171-173页 |
五、文学 | 第173-177页 |
六、神话传说 | 第177-179页 |
第二节 周密笔记的文献价值及影响 | 第179-192页 |
一、征引价值 | 第179-188页 |
二、校勘价值 | 第188-191页 |
三、辑轶价值 | 第191页 |
四、对后世创作的影响 | 第191-192页 |
第三节 周密笔记的订误与补遗 | 第192-196页 |
一、订误 | 第193-194页 |
二、补遗 | 第194-196页 |
第六章 周密词研究 | 第196-225页 |
第一节 周密词集及词作研究 | 第196-213页 |
一、词集版本及流传 | 第196-19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99-201页 |
三、作品概述 | 第201-202页 |
四、内容分析 | 第202-208页 |
五、艺术风格 | 第208-211页 |
六、评价 | 第211-213页 |
第二节 《乐府补题》考述 | 第213-216页 |
一、《乐府补题》概述 | 第214页 |
二、《乐府补题》成书之意旨 | 第214-215页 |
三、《乐府补题》的词学史意义 | 第215-216页 |
第三节 《绝妙好词》研究 | 第216-225页 |
一、《绝妙好词》的编纂背景 | 第216-217页 |
二、《绝妙好词》版本及后人的笺注工作 | 第217-220页 |
三、《绝妙好词》的内容 | 第220页 |
四、《绝妙好词》的价值 | 第220-222页 |
五、《绝妙好词》对后世的影响 | 第222-225页 |
第七章 周密诗歌研究 | 第225-254页 |
第一节 周密诗歌概述 | 第225-236页 |
一、诗集版本及流传 | 第225-226页 |
二、《草窗韵语》的创作背景 | 第226-227页 |
三、诗歌内容 | 第227-236页 |
四、作品辑轶 | 第236页 |
第二节 周密诗歌的风格与艺术特色 | 第236-242页 |
一、用词清新,意境优美 | 第236-237页 |
二、体物细致,自抒性灵 | 第237-238页 |
三、用典贴切,深化内容 | 第238-239页 |
四、自出机纾,古题新意 | 第239页 |
五、转益多师,风格多变 | 第239-242页 |
第三节 周密的诗学观点 | 第242-247页 |
一、强调警世讽谏的诗歌功用 | 第242-243页 |
二、认同转益多师的诗学路线 | 第243-244页 |
三、推崇自然妙合的诗歌意度 | 第244-245页 |
四、重视时事对诗歌的影响 | 第245-246页 |
五、赞同适当用典的创作方法 | 第246-247页 |
第四节 周密诗歌的评价与定位问题 | 第247-254页 |
一、周密诗歌非“晚唐体”辨 | 第248-252页 |
二、周密诗风的评价 | 第252-254页 |
结语 | 第254-257页 |
参考文献 | 第257-267页 |
科研成果简介 | 第267-268页 |
声明 | 第268-269页 |
后记 | 第269-270页 |
四川大学博士论文研究创新自评表 | 第2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