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基本有机化学工业论文--脂肪族化合物(无环化合物)的生产论文--脂肪族烃论文--饱和脂烃论文

乙烯装置急冷系统工艺模拟与研究

第一章文献综述第1-29页
 1.1 乙烯装置生产工艺进展及国内发展前景第8-15页
  1.1.1 乙烯装置主要产品的性质与用途第8-10页
  1.1.2 世界和我国乙烯生产情况第10-14页
   1.1.2.1 世界乙烯生产情况第11-12页
   1.1.2.2 我国乙烯生产情况第12-14页
  1.1.3 乙烯生产的关键问题第14-15页
 1.2 裂解气的急冷过程第15-22页
  1.2.1 工艺过程概述第15-17页
   1.2.1.1 轻烃裂解装置裂解气急冷过程第15-16页
   1.2.1.2 馏分油裂解装置裂解气急冷过程第16-17页
  1.2.2 典型工艺流程第17-20页
   1.2.2.1 轻烃裂解装置第17-18页
   1.2.2.2 馏分油裂解装置第18-20页
  1.2.3 乙烯装置急冷系统的关键操作参数第20-22页
   1.2.3.1 汽油分馏塔的回流量第20页
   1.2.3.2 裂解燃料油和柴油采出量第20-21页
   1.2.3.3 汽油分馏塔塔釜温度第21页
   1.2.3.4 循环急冷油粘度第21页
   1.2.3.5 急冷油循环量第21页
   1.2.3.6 急冷系统总压力降第21页
   1.2.3.7 响应时间第21-22页
 1.3 化工过程流程模拟技术进展第22-27页
  1.3.1 化工过程流程模拟的内容及作用第22-23页
  1.3.2 化工过程流程模拟的基本问题及数学方法发展第23-25页
  1.3.3 化工过程流程模拟技术的进展及发展趋势第25-27页
 1.4 本课题的来源及思路第27-29页
第二章单元操作数学模型及热力学模型第29-43页
 2.1 烃类裂解的化学反应第29-32页
  2.1.1 各种烃的裂解反应第29-31页
   2.1.1.1 烷烃的裂解反应第29-30页
   2.1.1.2 烯烃的裂解第30页
   2.1.1.3 环烷烃的裂解反应第30页
   2.1.1.4 芳烃的裂解反应第30-31页
   2.1.1.5 结焦生碳反应第31页
  2.1.2 烃类裂解的反应历程第31-32页
  2.1.3 烃类裂解气在急冷器中的反应第32页
 2.2 主要单元操作数学模型第32-37页
  2.2.1 急冷器第32-33页
  2.2.2 蒸馏第33-37页
 2.3 热力学模型第37-41页
  2.3.1 气-液平衡计算第37-38页
  2.3.2 状态方程方法第38-41页
 2.4 小结第41-43页
第三章 乙烯装置急冷系统流程模拟第43-56页
 3.1 流程简介第43-45页
  3.1.1 工艺流程说明第43-44页
  3.1.2 工艺流程特点第44-45页
 3.2 流程模拟第45-48页
  3.2.1 流程的建立第45-46页
  3.2.2 PRO/II 模型和热力学方法第46-47页
  3.2.3 工艺流程的简化第47-48页
 3.3 模拟计算结果与讨论第48-54页
  3.3.1 广州石化公司乙烯厂急冷系统的模拟第48-52页
   3.2.3.1 基础数据第48-50页
   3.3.1.2 模拟计算结果第50-51页
   3.3.1.3 模拟计算与实测值比较第51-52页
  3.3.2 中原乙烯厂急冷系统的模拟第52-54页
   3.3.2.1 基础数据第52-53页
   3.3.2.2 模拟计算结果第53-54页
   3.3.2.3 模拟计算与实测值比较第54页
 3.4 小结第54-56页
第四章 急冷系统参数影响研究第56-80页
 4.1 汽油分馏塔操作参数影响第56-62页
  4.1.1 塔釜温度第56-59页
   4.1.1.1 提高塔釜温度的意义第56-57页
   4.1.1.2 影响塔釜温度的参数第57-59页
  4.1.2 塔顶温度第59页
  4.1.3 重燃料油和裂解柴油采出量第59-61页
  4.1.4 循环急冷油粘度第61页
  4.1.5 急冷油循环量第61页
  4.1.6 汽油回流量第61页
  4.1.7 小结第61-62页
 4.2 汽油分馏塔分段情况对系统操作的影响第62-66页
  4.2.1 汽油分馏塔的分段第62-64页
  4.2.2 计算结果第64-65页
   4.2.2.1 不同分段对取热影响第64页
   4.2.2.2 不同分段对产品质量影响第64-65页
   4.2.2.3 不同分段对汽油分馏塔釜温度影响第65页
  4.2.3 小结第65-66页
 4.3 轻柴油汽提塔对操作的影响第66-67页
 4.4 汽油分馏塔急冷油减粘方法分析第67-79页
  4.4.1 减粘方法第67-75页
   4.4.1.1 水蒸气汽提第68-70页
   4.4.1.2 裂解气汽提第70-74页
   4.4.1.3 真空闪蒸第74-75页
  4.4.2 结果与讨论第75-79页
   4.4.2.1 减粘效果第75-77页
   4.4.2.2 不同减粘方法对汽油分馏塔气液负荷的影响第77-78页
   4.4.2.3 小结第78-79页
 4.5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五章 结论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4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4-85页
附录第85-87页
致谢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裂缝性特低渗透砂岩油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研究
下一篇:关于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