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性特低渗透砂岩油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研究
1 引言 | 第1-14页 |
1.1 目的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3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11页 |
1.4 技术路线及工作量 | 第11-12页 |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12-14页 |
2 裂缝性特低渗砂岩油藏地质特征 | 第14-27页 |
2.1 油藏地质概况 | 第14-15页 |
2.2 低渗砂岩储层物性与孔隙结构 | 第15-23页 |
2.2.1 储层物性 | 第15-20页 |
2.2.2 储层孔隙类型 | 第20-21页 |
2.2.3 储层孔隙结构 | 第21-23页 |
2.3 天然裂缝及裂缝参数分析 | 第23-25页 |
2.3.1 天然裂缝存在的客观性 | 第23-24页 |
2.3.2 裂缝参数分析 | 第24-25页 |
2.4 粘土矿物 | 第25-27页 |
3 裂缝性特低渗砂岩油层敏感性评价 | 第27-45页 |
3.1 速敏性评价 | 第27-31页 |
3.1.1 地层水速敏评价 | 第27-29页 |
3.1.2 束缚水饱和度下煤油速敏评价 | 第29-31页 |
3.2 水敏性及盐敏性评价 | 第31-35页 |
3.2.1 水敏性评价 | 第31-32页 |
3.2.2 盐敏性评价 | 第32-35页 |
3.3 碱敏性及酸敏性评价 | 第35-41页 |
3.3.1 碱敏性评价 | 第35-37页 |
3.3.2 酸敏性评价 | 第37-41页 |
3.4 应力敏感性评价 | 第41-45页 |
3.4.1 基块的应力敏感性实验 | 第41-43页 |
3.4.2 裂缝的应力敏感性实验 | 第43-45页 |
4 裂缝性特低渗砂岩油层损害机理 | 第45-57页 |
4.1 潜在损害因素 | 第45-48页 |
4.1.1 敏感性矿物 | 第45-46页 |
4.1.2 裂缝引发的潜在损害 | 第46-47页 |
4.1.3 其它损害因素分析 | 第47-48页 |
4.2 敏感性损害机理 | 第48-52页 |
4.2.1 速敏损害机理 | 第48-49页 |
4.2.2 水敏及盐敏损害机理 | 第49-51页 |
4.2.3 碱敏及酸敏损害机理 | 第51-52页 |
4.2.4 应力敏感损害机理 | 第52页 |
4.3 钻井完井过程中的损害 | 第52-57页 |
4.3.1 处理剂损害评价 | 第52-54页 |
4.3.2 钻井完井过程中油层损害机理 | 第54-55页 |
4.3.3 裂缝性特低渗砂岩油层保护对策 | 第55-57页 |
5 屏蔽暂堵材料优选软件设计及应用 | 第57-71页 |
5.1 屏蔽暂堵技术原理及必要性 | 第57-61页 |
5.1.1 屏蔽暂堵技术原理 | 第57-59页 |
5.1.2 采用屏蔽暂堵技术的必要性 | 第59-61页 |
5.2 屏蔽暂堵材料优选软件 | 第61-67页 |
5.2.1 软件设计及编制 | 第61页 |
5.2.2 屏蔽暂堵技术设计依据 | 第61-62页 |
5.2.3 应用软件优选暂堵材料 | 第62-67页 |
5.3 屏蔽暂堵钻井完井液实验 | 第67-71页 |
5.3.1 原浆粒度与暂堵效果实验分析 | 第67-68页 |
5.3.2 推荐配方的暂堵实验评价 | 第68-70页 |
5.3.3 屏蔽暂堵钻井完井液配方 | 第70-71页 |
6 保护低渗砂岩油层射孔液技术 | 第71-76页 |
6.1 射孔液体系选择 | 第71-72页 |
6.2 暂堵型甲酸钠射孔液体系评价 | 第72-75页 |
6.3 推荐射孔液配方及使用要点 | 第75-76页 |
7 屏蔽暂堵技术现场应用及评价 | 第76-83页 |
7.1 屏蔽暂堵技术试验目的 | 第76页 |
7.2 屏蔽暂堵技术现场实施细则 | 第76-78页 |
7.3 屏蔽暂堵技术现场试验描述 | 第78-79页 |
7.4 屏蔽暂堵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 第79-83页 |
7.4.1 对钻井液性能的影响 | 第79-80页 |
7.4.2 有利于提高井眼质量和井壁稳定性 | 第80页 |
7.4.3 有利于提高目的层段平均机械钻速 | 第80-81页 |
7.4.4 表皮系数明显降低 | 第81-82页 |
7.4.5 油井产能明显改善 | 第82-83页 |
8 结论及建议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附图版 | 第90-92页 |
附:硕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