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PC协议的数据通信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5页 |
| ·OPC 概论 | 第9-12页 |
| ·控制系统现状 | 第9-10页 |
| ·OPC 规范简介 | 第10-11页 |
| ·OPC 技术的发展 | 第11页 |
| ·OPC 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2-15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 ·论文的主要结构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COM 概论 | 第15-30页 |
| ·COM 与 OPC 的关系 | 第15页 |
| ·COM 技术 | 第15-17页 |
| ·创建 COM 组件 | 第17-25页 |
| ·建立信道 | 第18-19页 |
| ·线程与进程 | 第19-23页 |
| ·实现 QueryInterface | 第23-24页 |
| ·引用计数 | 第24-25页 |
| ·COM 的数据类型 | 第25-27页 |
| ·BSTR 数据类型 | 第25-26页 |
| ·变量数据类型 | 第26-27页 |
| ·内存管理 | 第27-30页 |
| 第三章 OPC 体系结构 | 第30-35页 |
| ·OPC 基本框架 | 第30-31页 |
| ·OPC 规范术语 | 第31-33页 |
| ·公共组 | 第31页 |
| ·数据源与时间戳 | 第31-32页 |
| ·活动状态 | 第32页 |
| ·更新率 | 第32页 |
| ·OPCHANDLE | 第32-33页 |
| ·OPC 中的项结构 | 第33-34页 |
| ·质 量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OPC 通信机制 | 第35-49页 |
| ·OPC 对象与接口 | 第37-41页 |
| ·OPC 服务器对象 | 第37-38页 |
| ·OPC 组对象 | 第38-41页 |
| ·数据访问方法 | 第41-43页 |
| ·同步数据访问 | 第41页 |
| ·异步数据访问 | 第41-42页 |
| ·订约数据采集方式 | 第42-43页 |
| ·连接点 | 第43-45页 |
| ·活动状态和数据源对数据采集的影响 | 第45-49页 |
| ·IOPCSyncIO | 第45-46页 |
| ·IOPCAsyncIO | 第46页 |
| ·IOPCAsyncIO | 第46-47页 |
| ·通过 IDataObject 订阅 | 第47页 |
| ·通过 IOPCDataCallback 订阅 | 第47-49页 |
| 第五章 OPC 服务器的开发 | 第49-71页 |
| ·设计要求 | 第49页 |
| ·平台与工具 | 第49页 |
| ·设计方案 | 第49-50页 |
| ·系统访问流程图 | 第50-52页 |
| ·OPC 服务器的总体设计 | 第52-56页 |
| ·OPCServer 类 | 第52-53页 |
| ·ISimuOPCServer 类 | 第53页 |
| ·OPCGroup 类 | 第53-54页 |
| ·OPCItem 类 | 第54-55页 |
| ·ISimuOPCItemMgt 类 | 第55-56页 |
| ·ISimuOPCSyncIO 类 | 第56页 |
| ·ISimuOPCAsyncIO2 类 | 第56页 |
| ·ISimuOPCGroupStateMgt 类 | 第56页 |
| ·服务器接口类的实现 | 第56-67页 |
| ·添加组 | 第56-60页 |
| ·添加项 | 第60页 |
| ·同步读写数据操作 | 第60-62页 |
| ·连接点的实现 | 第62-65页 |
| ·异步数据通信 | 第65-67页 |
| ·服务器安装部署 | 第67-69页 |
| ·注册 Proxy/Stub DLL | 第67页 |
| ·组件种类注册 | 第67-68页 |
| ·组件的注册项目 | 第68-69页 |
| ·OPC 服务器的测试 | 第69-71页 |
| 总结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 附录 | 第76-94页 |
| 致谢 | 第94-9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