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1页 |
| 第一章 引 言 | 第11-23页 |
| ·课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6页 |
| ·普适计算的本质特点 | 第11-12页 |
| ·普适计算的实验床:智能空间 | 第12-13页 |
| ·智能空间发展阶段 | 第13-16页 |
| ·本文的研究范畴 | 第16-20页 |
| ·软件平台 | 第17-19页 |
| ·资源管理 | 第19-20页 |
| ·本文的工作成果 | 第20-22页 |
| ·Smart Platform对移动设备的支持 | 第20-21页 |
| ·Smart Platform中的资源管理 | 第21-22页 |
| ·论文组织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软件平台的设计原则 | 第23-43页 |
| ·智能空间系统的特点 | 第23-27页 |
| ·系统的构成 | 第24-25页 |
| ·系统的自发互操作 | 第25-26页 |
| ·系统的异构性 | 第26页 |
| ·系统的持久性 | 第26-27页 |
| ·系统的整合性 | 第27页 |
| ·软件平台设计原则 | 第27-31页 |
| ·一般原则 | 第27-29页 |
| ·支持移动设备 | 第29-31页 |
| ·应用构造模式 | 第31-33页 |
| ·协调模型 | 第33-35页 |
| ·已有的相关研究 | 第35-42页 |
| ·MIT Metaglue/Rascal/Hyperglue | 第35-38页 |
| ·SRI OAA | 第38-39页 |
| ·Stanford EventHeap | 第39-41页 |
| ·CMU Pebbles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三章 Smart Platform的系统设计 | 第43-60页 |
| ·Smart Platform的体系结构 | 第43-50页 |
| ·应用构造模式 | 第43-44页 |
| ·运行时结构 | 第44-46页 |
| ·组织结构 | 第46-50页 |
| ·Smart Platform系统的新特点 | 第50-56页 |
| ·基于位置信息的自发环境发现机制 | 第50-53页 |
| ·异构通讯信道的支持 | 第53-54页 |
| ·块(Bulk-like)通讯模式的支持 | 第54-56页 |
| ·与相关研究的比较 | 第56-59页 |
| ·运行时结构 | 第56-57页 |
| ·计算环境发现机制 | 第57页 |
| ·异构互通策略 | 第57-58页 |
| ·通讯模式 | 第58-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四章 资源管理的设计原则 | 第60-66页 |
| ·资源的定义 | 第60-61页 |
| ·资源管理的任务 | 第61-63页 |
| ·资源管理设计原则 | 第63-65页 |
| ·Agent间资源调度的协商机制 | 第63页 |
| ·分布式知识存储和知识的在线更新 | 第63-64页 |
| ·资源调度的并行性 | 第64页 |
| ·资源调度的原子性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五章 Smart Platform的资源管理 | 第66-82页 |
| ·资源管理子系统的结构 | 第66-67页 |
| ·资源的描述 | 第67-72页 |
| ·WSDL (Web Service Description Language) | 第67-68页 |
| ·资源的接口描述 | 第68-69页 |
| ·资源的属性描述 | 第69-70页 |
| ·知识的描述 | 第70-72页 |
| ·资源的请求 | 第72-75页 |
| ·资源的请求语言 | 第72-74页 |
| ·资源的映射引擎 | 第74-75页 |
| ·资源的仲裁 | 第75-81页 |
| ·一些定义 | 第76-77页 |
| ·仲裁算法 | 第77-78页 |
| ·算法举例 | 第78-79页 |
| ·问题讨论 | 第79-81页 |
| ·与相关研究的比较 | 第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第六章 Smart Platform的开发环境 | 第82-97页 |
| ·用户概念模型 | 第82页 |
| ·接口及API绑定 | 第82-89页 |
| ·CAgent | 第83-85页 |
| ·CService | 第85-87页 |
| ·CResource | 第87-89页 |
| ·系统工具 | 第89-93页 |
| ·Installation Wizard | 第90页 |
| ·Resource Description Editor和Knowledge Editor | 第90-91页 |
| ·Agent Wizard | 第91-92页 |
| ·Agent Development Library | 第92页 |
| ·Monitor Agent | 第92-93页 |
| ·Knowledge Base Manager | 第93页 |
| ·与OAA的性能比较 | 第93-95页 |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7-103页 |
| ·结论 | 第97-100页 |
| ·Smart Platfom | 第97-99页 |
| ·资源管理子系统 | 第99-100页 |
| ·本文工作的贡献 | 第100-101页 |
| ·进一步的工作 | 第101-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 致 谢 | 第107-108页 |
| 附录 1 图表索引 | 第108-110页 |
| 本人简历 | 第11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