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技术的遗产廊道构建研究--以山西摩天岭长城风景区为例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绪论 | 第11-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相关概念解释 | 第12-14页 |
·遗产 | 第12-13页 |
·遗产廊道 | 第13页 |
·风景区 | 第13页 |
·长城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相关的技术与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地理信息系统 | 第18-19页 |
·景观生态学 | 第19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生态规划理论 | 第20-21页 |
·其他相关理论 | 第21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论文组织 | 第22-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 遗产廊道构建方法研究 | 第24-41页 |
·遗产廊道构建的基础 | 第24-25页 |
·遗产廊道的特征 | 第24页 |
·遗产廊道的构成 | 第24-25页 |
·遗产廊道确立的原则 | 第25页 |
·遗产廊道构建的内容 | 第25-27页 |
·文化遗产保护 | 第25页 |
·生态廊道构建 | 第25-26页 |
·游憩系统建设 | 第26-27页 |
·遗产廊道构建中数据的获取和处理 | 第27-33页 |
·图形转换与影像校正 | 第27页 |
·建立数字高程模型 | 第27-28页 |
·因子的提取和矢量化 | 第28-33页 |
·文化遗产廊道构建方法 | 第33-36页 |
·廊道结构与层次分析 | 第33-35页 |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35-36页 |
·生态廊道分析与构建方法 | 第36-39页 |
·确立研究方向 | 第36-37页 |
·技术手段与分析要素 | 第37-39页 |
·游憩系统构建方法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3 研究区概况介绍和基础资料收集 | 第41-47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41-46页 |
·自然地理状况 | 第41-44页 |
·文化遗产资源 | 第44-46页 |
·基础资料收集情况 | 第46-47页 |
4 研究区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研究 | 第47-61页 |
·文化遗产资源分析与评价 | 第47-54页 |
·研究区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 第47-50页 |
·文化遗产资源评价目标与方法 | 第50-51页 |
·文化遗产资源评价步骤 | 第51-53页 |
·评价结论 | 第53-54页 |
·文化遗产廊道分析与构建 | 第54-59页 |
·遗产点分布趋势分析 | 第54-55页 |
·基于游客体验与感知的廊道范围分析 | 第55-57页 |
·文化遗产廊道构建导则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5 生态廊道的分析与构建 | 第61-89页 |
·研究区自然生态过程分析 | 第61-63页 |
·地质地貌变迁 | 第61-62页 |
·径流过程 | 第62页 |
·分析结果 | 第62-63页 |
·研究区生态廊道构成 | 第63-64页 |
·河流廊道分析与构建 | 第64-75页 |
·廊道构建基础研究 | 第64-65页 |
·洪水扩散趋势分析 | 第65-67页 |
·河流廊道宽度和生态构成分析 | 第67-70页 |
·廊道构建导则 | 第70-75页 |
·生态防护廊道分析与构建 | 第75-84页 |
·研究区生态防护廊道构建基础分析 | 第75-76页 |
·信息提取与分级定标 | 第76-79页 |
·水土流失分析与廊道构建 | 第79-82页 |
·生态防护廊道整治导则 | 第82-84页 |
·基于生态保护的游憩系统建设分析 | 第84-86页 |
·综合的廊道规划导则 | 第86-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89-91页 |
·总结 | 第89-90页 |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附录A | 第95-97页 |
附录B | 第97-99页 |
附录C | 第99-101页 |
作者简历 | 第101-10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