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制造工艺论文--计算机集成制造论文

基于多Agent的可集成制造执行系统(I-MES)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3页
   ·引言第10-11页
   ·车间生产管理与控制系统第11-13页
   ·制造执行系统国内外研究状况第13-15页
   ·多AGENT技术在制造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第15-18页
     ·多Agent技术在制造系统中的应用现状第15-17页
     ·基于多Agent的制造系统研究的关键问题第17-18页
   ·选题依据与意义第18-20页
     ·选题依据第18-19页
     ·选题意义第19-20页
   ·论文研究思路与内容第20-23页
第二章 基于多AGENT的I-MES控制结构研究第23-38页
   ·可集成制造执行系统功能模型第23-25页
   ·敏捷环境下I-MES对多AGENT系统的需求第25-26页
   ·智能AGENT与多AGENT系统第26-29页
     ·智能Agent第26-27页
     ·智能Agent结构模型第27-28页
     ·多Agent系统及其特点第28-29页
   ·基于多AGENT的I-MES体系结构第29-34页
     ·制造系统的控制结构第29-31页
     ·基于多Agent的I-MES体系结构第31-34页
   ·智能制造AGENT通用结构第34-35页
   ·I-MES系统多AGENT通讯第35-37页
   ·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基于UML和PETRI网的I-MES建模第38-56页
   ·建模方法概述第38-39页
   ·UML-PNs集成建模方法第39-43页
     ·标准建模语言--UML第39-40页
     ·Petri网第40-41页
     ·UML-PNs集成建模策略第41-43页
   ·基于UML-PNs的I-MES建模第43-54页
     ·领域知识描述第43-44页
     ·需求分析第44-46页
     ·模型描述和设计第46-50页
     ·模型分析第50-54页
   ·小结第54-56页
第四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I-MES动态调度研究第56-74页
   ·车间调度概述第56-57页
   ·车间调度研究现状第57-58页
   ·车间调度模型第58-63页
     ·静态模型第58-60页
     ·动态模型第60-63页
   ·调度AGENT的结构第63-64页
   ·调度遗传算法第64-70页
     ·遗传算法原理第64-65页
     ·遗传求解算法第65-70页
   ·实验仿真与分析第70-73页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五章 基于多AGENT的I-MES冲突消解研究第74-93页
   ·多AGENT系统冲突问题研究第74-75页
     ·冲突问题的实质第74-75页
     ·冲突的分类第75页
   ·冲突消解研究现状第75-79页
   ·I-MES系统资源冲突消解策略第79-81页
     ·冲突消解方式第79页
     ·资源冲突消解模型第79-81页
   ·冲突检测第81-83页
   ·冲突分析第83-85页
     ·PERT/CPM原理第83页
     ·基于PERT图的I-MES计划集成第83-85页
   ·冲突消解策略第85-90页
     ·NPCNCP-CP冲突消解策略及KQML表示第86-88页
     ·NPCNCP-NCP冲突消解策略及KQML表示第88-90页
   ·冲突问题的语义表达及冲突消解实例第90-91页
   ·小结第91-93页
第六章 多AGENT通信与I-MES系统实现研究第93-119页
   ·AGENT间的交互机制第93-94页
   ·AGENT间的通信第94-99页
     ·Agent间通信机制第94-95页
     ·Agent间的通信内容第95-99页
   ·基于KQML的AGENT通信第99-101页
   ·智能制造AGENT工作流程第101-108页
     ·管理Agent第101-103页
     ·调度Agent第103-105页
     ·零件Agent第105-106页
     ·资源Agent第106-108页
   ·基于WINDOWS DNA的可集成制造执行系统第108-113页
     ·COM/DCOM原理第108-109页
     ·CORBA原理第109-111页
     ·Windows DNA第111-112页
     ·基于Windows DNA的可集成制造执行系统第112-113页
   ·原型系统开发第113-118页
     ·应用背景第113-114页
     ·系统运行环境第114-115页
     ·系统实现第115-118页
   ·小结第118-119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19-121页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第119-120页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第120-121页
致谢第121-12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第122-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建设银行客户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改进研究
下一篇:GM珠宝公司绩效考核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