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34页 |
1 根际联合固氮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 第13-15页 |
·联合固氮定义 | 第13页 |
·联合固氮体系的形成 | 第13-14页 |
·趋化性 | 第13-14页 |
·结合 | 第14页 |
·侵入 | 第14页 |
·联合固氮菌对植物的促生作用 | 第14-15页 |
·影响联合固氮效率的主要因素 | 第15页 |
2 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 | 第15-21页 |
·RFLP分子标记 | 第16-17页 |
·RAPD分子标记 | 第17-18页 |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 第17页 |
·RAPD | 第17-18页 |
·AFLP分子标记 | 第18-19页 |
·SSR分子标记 | 第19-20页 |
·几种DNA分子标记的比较 | 第20-21页 |
3 数量性状座位(QTL)定位方法及其精细定位 | 第21-27页 |
·数量性状座位(QTL) | 第21页 |
·QTL定位方法 | 第21-27页 |
·单标记定位QTL:零区间作图 | 第22-23页 |
·双标记定位QTL:区间作图法 | 第23-24页 |
·多标记定位QTL:复合区间作图 | 第24-25页 |
·QTL精细定位与克隆 | 第25-27页 |
4 水稻QTL定位的研究进展 | 第27-34页 |
·水稻产量性状的QTLs定位 | 第27-29页 |
·穗部性状QTL分析 | 第27-28页 |
·水稻株高QTL分析 | 第28-29页 |
·稻米品质的QTLs | 第29-30页 |
·水稻抗病性的QTLs | 第30-31页 |
·抗旱性 | 第31-32页 |
·抗盐性 | 第32-33页 |
·标记选择辅助(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MAS)在水稻改良中的应用前景 | 第33-34页 |
第一部分 水稻根际联合固氮酶活性测定条件研究 | 第34-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材料 | 第34页 |
·方法 | 第34-35页 |
·水稻根际联合固氮体系中固氮酶活性的时间变化曲线测定 | 第34-35页 |
·联合固氮体系中固氮酶活性阻断方法研究 | 第35页 |
·抑菌剂筛选-抑菌圈法 | 第35页 |
·灭菌剂对水稻根际联合固氮体系中固氮酶活性阻断效果试验 | 第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1页 |
·水稻根际联合固氮体系中固氮酶活性的时间变化曲线测定结果 | 第35-39页 |
·W12.FY与MH63联合固氮酶活性变化曲线 | 第35-36页 |
·W12.FY与不同RIL株系的联合固氮酶活性的时间变化曲线 | 第36-39页 |
·酶促反应时间的控制试验结果 | 第39-41页 |
·不同化学灭菌剂的灭菌效果比较 | 第39-40页 |
·不同灭菌剂对水稻根际联合固氮酶活性阻断效果比较 | 第40-41页 |
3 小结 | 第41-43页 |
第二部分 水稻根际联合固氮能力及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 第43-5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3-47页 |
·材料 | 第43页 |
·分子标记连锁图构建 | 第43-45页 |
·表型性状的测定 | 第45-47页 |
·两固氮菌株与RIL群体及亲本的联合固氮能力测定 | 第45页 |
·种子去壳.称重及试管体积测定 | 第45页 |
·种子表面灭菌及催芽 | 第45页 |
·播种和接种 | 第45页 |
·乙烯含量测定 | 第45页 |
·RIL群体在半固体培养基上接种W12的效应测定 | 第45-47页 |
·种子表面灭菌及催芽 | 第45页 |
·播种与接种 | 第45-46页 |
·水稻半固体培养基配方 | 第46页 |
·水稻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46页 |
·总干物重.根干重的测定 | 第46-47页 |
·QTL定位 | 第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7页 |
·限菌条件下联合固氮体系中RIL群体的两亲本表型性状的差异比较 | 第47页 |
·各表型性状在RIL群体中的分布 | 第47-52页 |
·限菌条件下联合固氮体系中RIL群体表型性状的分布 | 第47-50页 |
·半固体培养条件下接种W12的各表型性状在RIL群体内的分布 | 第50-52页 |
·固氮量与糙米千粒重的相关性分析 | 第52页 |
·表型性状的QTLs定位分析 | 第52-57页 |
·限菌条件下联合固氮体系中固氮量及相关性状的QTLs分析 | 第52-55页 |
·W12~*NFA和FY~*NFA的QTL定位 | 第52-53页 |
·糙米千粒重的QTLs定位 | 第53-55页 |
·半固体培养基上RIL群体接种W12各表型性状的QTLs分析 | 第55-57页 |
3 讨论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Abstract | 第6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