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目录 | 第5-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意义 | 第10-20页 |
1. 前言 | 第10页 |
2. 植物挥发物的基本特性和生态学功能 | 第10-12页 |
2.1. 植物挥发物的基本组成 | 第11页 |
2.2. 植物挥发物的释放以及生态学功能 | 第11-12页 |
3. 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的时空调节 | 第12-16页 |
3.1. 空间调节 | 第12-15页 |
3.1.1 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的群体性 | 第12-13页 |
3.1.2 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的系统性 | 第13-15页 |
3.2. 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的时间节律 | 第15-16页 |
4. 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的影响因素 | 第16-19页 |
4.1. 植物方面的因素 | 第17页 |
4.2. 昆虫方面的因素 | 第17-18页 |
4.3. 非生物因素 | 第18-19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基本材料和方法 | 第20-23页 |
1. 水稻品种 | 第20页 |
2. 褐飞虱 | 第20页 |
3. 稻虱缨小蜂 | 第20页 |
4. 行为生测方法 | 第20-21页 |
5. 水稻挥发物的提取 | 第21页 |
6.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水稻品种和生育期对褐飞虱诱导的水稻挥发物的影响 | 第23-2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3-25页 |
1.1. 供试水稻 | 第23-24页 |
1.2. 褐飞虱 | 第24页 |
1.3. 稻虱缨小蜂 | 第24页 |
1.4. 稻虱缨小蜂对不同水稻品种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 第24页 |
1.5. 稻虱缨小蜂对水稻不同生育期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 第24-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页 |
2.1. 稻虱缨小蜂对不同水稻品种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 第25页 |
2.2. 稻虱缨小蜂对水稻不同生育期挥发物的反应 | 第25页 |
3. 讨论 | 第25-29页 |
第四章 褐飞虱不同为害程度对水稻挥发物的影响 | 第29-3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9-30页 |
1.1. 供试水稻 | 第29页 |
1.2. 褐飞虱 | 第29页 |
1.3. 稻虱缨小蜂 | 第29-30页 |
1.4. 稻虱缨小蜂对不同密度褐飞虱诱导的水稻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 第30页 |
1.5. 稻虱缨小蜂对不同受害时间的水稻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 第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1页 |
2.1. 稻虱缨小蜂对不同密度褐飞虱诱导的水稻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 第30-31页 |
2.2. 稻虱缨小蜂对不同受害时间的水稻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 第31页 |
3. 讨论 | 第31-34页 |
第五章 褐飞虱诱导的水稻挥发物释放的系统性和群体性 | 第34-4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4-35页 |
1.1. 供试水稻 | 第34页 |
1.2. 褐飞虱 | 第34页 |
1.3. 稻虱缨小蜂 | 第34-35页 |
1.4. 水稻挥发物释放的系统性测试 | 第35页 |
1.5. 不同受害叶位的挥发物系统性强弱比较 | 第35页 |
1.6. 水稻挥发物释放的群体性试验 | 第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36页 |
2.1. 水稻挥发物释放的系统性 | 第35-36页 |
2.2. 水稻挥发物释放的群体性 | 第36页 |
3. 讨论 | 第36-41页 |
第六章 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的昼夜节律 | 第41-6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1-42页 |
1.1. 供试水稻 | 第41页 |
1.2. 褐飞虱 | 第41页 |
1.3. 稻虱缨小蜂 | 第41-42页 |
1.4. 虫害诱导的水稻挥发物的提取 | 第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页 |
3. 讨论 | 第42-61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1-64页 |
1. 褐飞虱诱导的水稻挥发物的基本特性 | 第61页 |
2. 若干生物因子对褐飞虱诱导的水稻挥发物活性的影响 | 第61-62页 |
3. 今后应改进和努力的方向 | 第62-64页 |
3.1. 试验方法 | 第62-63页 |
3.2. 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产生、释放的分子机制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4页 |
英文摘要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