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 第1-4页 |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11页 |
图表目录 | 第11-13页 |
附录 | 第13-22页 |
前言 | 第22-3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2-24页 |
·研究的议题及目的、意义 | 第24-25页 |
·研究议题 | 第24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4-25页 |
·研究的内容及研究范围界定 | 第25-28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本研究的研究范围界定 | 第27-28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8-29页 |
·本研究在当前同类研究中的地位 | 第28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8-29页 |
·研究工作条件和研究过程 | 第29-30页 |
·工作条件 | 第29页 |
·试验研究过程 | 第29-30页 |
·论文章节安排 | 第30-31页 |
第一章 3S技术和水土流失监测的理论和方法 | 第31-46页 |
·关于3S技术及其一般应用 | 第31-35页 |
·3S技术的涵义和特征 | 第31页 |
·3S技术的结构和功能 | 第31-35页 |
·关于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 第35-42页 |
·国外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评价现状 | 第35-36页 |
·国内的监测与遥感研究 | 第36-42页 |
·关于3S技术在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 第42-44页 |
·3S技术应用与水土保持信息系统 | 第42页 |
·3S技术在小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 第42-44页 |
·小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的关键 | 第44页 |
·小流域水土流失快速调查的意义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3S技术在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中应用及展望 | 第45页 |
·本研究中3S技术的集成与功能的实现 | 第45-46页 |
第二章 研究地区水土流失状况及存在问题 | 第46-56页 |
·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 | 第46-50页 |
·自然环境状况 | 第46-49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49-50页 |
·水土流失现状 | 第50-53页 |
·水土流失普查 | 第50-51页 |
·水土流失危害 | 第51页 |
·水土流失发展趋势 | 第51-52页 |
·水土流失原因分析 | 第52-53页 |
·水土保持工作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53-56页 |
·水土保持工作 | 第53-54页 |
·存在问题 | 第54-55页 |
·龙川江流域水土保持应对策略 | 第55-56页 |
第三章 监测方法集成与工作执行 | 第56-69页 |
·方法的选择与依据 | 第56-57页 |
·方法的由来 | 第56页 |
·方法组成及原理 | 第56-57页 |
·监测方程及算法 | 第57页 |
·本研究监测系统功能设计 | 第57-58页 |
·水土流失量监测 | 第57-58页 |
·水土流失预防监测 | 第58页 |
·方法技术路线 | 第58-59页 |
·数据资料来源 | 第59-60页 |
·RS影象数据 | 第59页 |
·非遥感GIS数据 | 第59页 |
·GPS数据 | 第59-60页 |
·研究工作执行过程 | 第60-65页 |
·资料收集 | 第60页 |
·数据筛选 | 第60页 |
·野外调查 | 第60页 |
·地理数据库的建立 | 第60-65页 |
·数据装入SDE | 第65页 |
·监测模型应用 | 第65-68页 |
·建立研究区应用模型的建立 | 第65-66页 |
·编写程序 | 第66-67页 |
·运行模型子系统提取各因子图 | 第67-68页 |
·监测成果图的整饰 | 第68-69页 |
·成果图分版运算 | 第68页 |
·成果图汉字注记 | 第68-69页 |
第四章 监测方法应用作业 | 第69-85页 |
·各因子图的编制 | 第69-84页 |
·K值图的编制 | 第69-74页 |
·R值图的处理与编绘 | 第74-78页 |
·CP_i像元图的处理 | 第78-82页 |
·LS地形因子像元图的处理 | 第82-84页 |
·模型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84-85页 |
第五章 应用结果与讨论 | 第85-93页 |
·应用研究结果 | 第85-87页 |
·全流域水土流失总量 | 第85-86页 |
·防治强度预报 | 第86页 |
·水土流失空间分布 | 第86页 |
·水土流失原因 | 第86-87页 |
·监测方法讨论 | 第87-90页 |
·各因子算式算法比较 | 第87页 |
·模型监测精度 | 第87-89页 |
·水保效益估算 | 第89-90页 |
·该方法的优点及地区适宜性分析 | 第90-91页 |
·该方法的优点 | 第90页 |
·方法的地区适宜性 | 第90-91页 |
·本研究过程遇到的问题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 第91-9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3-96页 |
·该监测系统构建与功能实现评价 | 第93-94页 |
·系统结构与构建情况 | 第93页 |
·系统功能及实现情况 | 第93页 |
·系统预测结果及精度 | 第93-94页 |
·方法结果 | 第94页 |
·该监测系统在小流域推广的条件及相关建议 | 第94-96页 |
·拟定同一的实测方法 | 第94页 |
·建立适应于全省水蚀区的监测模型 | 第94页 |
·提早计划全省的R值、K值图的编制和建立DEM的工作 | 第94-95页 |
·尽量采用新技术新方法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后记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