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8页 |
1.1 中间件的概念 | 第6页 |
1.2 消息中间件 | 第6-8页 |
第二章 TongLINK/Q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 第8-14页 |
2.1 TongLINK╱Q的功能 | 第8页 |
2.2 术语和缩写词 | 第8-11页 |
2.3 TongLINK/Q体系结构 | 第11-14页 |
2.3.1 TongLINK/Q的应用模型 | 第11-12页 |
2.3.2 TongLINK/Q体系结构 | 第12页 |
2.3.3 TongLINK/Q数据包的格式 | 第12-14页 |
第三章 TongLINK/Q安全系统设计报告 | 第14-19页 |
3.1 安全系统的目的 | 第14页 |
3.2 安全系统的设计目标 | 第14页 |
3.3 加密算法的选择 | 第14-15页 |
3.3.1 DES | 第14页 |
3.3.2 IDEA | 第14页 |
3.3.3 RC5 | 第14-15页 |
3.4 密钥生成 | 第15-16页 |
3.4.1 固定的公开密钥交换对称密钥 | 第15页 |
3.4.2 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 | 第15页 |
3.4.3 证书管理机构 | 第15-16页 |
3.5 密钥寿命 | 第16页 |
3.6 消息摘要算法的选择 | 第16-17页 |
3.6.1 MD5 | 第16页 |
3.6.2 SHA | 第16-17页 |
3.7 认证方法的选择 | 第17页 |
3.7.1 实体认证 | 第17页 |
3.7.2 消息认证 | 第17页 |
3.8 设计报告总结 | 第17-19页 |
第四章 安全基础和安全理论 | 第19-29页 |
4.1 RC5加密算法 | 第19-21页 |
4.2 MD5消息摘要算法 | 第21-23页 |
4.2.1 MD5的算法思路 | 第21-22页 |
4.2.2 MD5摘要的过程 | 第22-23页 |
4.3 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算法 | 第23-29页 |
4.3.1 Diffie-Hellman密钥生成算法 | 第23-25页 |
4.3.2 相关的数据结构 | 第25-26页 |
4.3.3 密钥生成过程及特点: | 第26-27页 |
4.3.4 密钥更换的的策略: | 第27-29页 |
第五章 TongLINK/Q的安全体系设计和实现 | 第29-43页 |
5.1 连接安全认证的实现 | 第29-30页 |
5.2 应用程序安全认证的实现 | 第30-31页 |
5.3 数据传输的安全 | 第31-41页 |
5.3.1 密钥保存 | 第31-34页 |
5.3.2 密钥分发 | 第34-37页 |
5.3.3 加密: | 第37-41页 |
5.3.4 解密: | 第41页 |
5.4 TongLINK/Q核心参数的安全 | 第41-42页 |
5.5 TongLINK╱Q安全系统整体规模 | 第42-43页 |
第六章 TongLINK/Q安全系统特点 | 第43-46页 |
6.1 TongLINK/Q安全系统的优点 | 第43-44页 |
6.2 TongLINK/Q安全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44-46页 |
6.2.1 密钥分发过程中的问题 | 第44页 |
6.2.2 接点认证中的问题 | 第44-45页 |
6.2.3 密钥交换的问题: | 第45-46页 |
第七章 TongLINK/Q安全系统与同类产品的比较 | 第46-54页 |
7.1 与BEA MessageQ的比较 | 第46-51页 |
7.1.1 MessageQ简介 | 第46页 |
7.1.2 MessageQ和TongLINK/Q用户身份认证的比较 | 第46-48页 |
7.1.3 MessageQ身份认证 | 第48-51页 |
7.2 与IBM MQSeries的比较 | 第51-54页 |
7.2.1 MQSeries简介 | 第51-52页 |
7.2.2 MQSeries的安全系统 | 第52页 |
7.2.3 消息通道代理出口 | 第52-53页 |
7.2.4 MQSeries安全系统和TongLINK/Q的比较 | 第53-54页 |
第八章 TongLINK/Q安全系统的经济效益 | 第54-55页 |
结束语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