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形象:从历史到艺术演变的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8-20页 |
|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8-10页 |
| ·学术回顾 | 第10-16页 |
|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6-20页 |
| ·研究的思路 | 第16-17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7-20页 |
| 第2章 历史文献中的关羽形象 | 第20-32页 |
| ·勇武 | 第20-22页 |
| ·守荆伐襄 | 第20-21页 |
| ·刮骨疗毒 | 第21-22页 |
| ·忠义 | 第22-24页 |
| ·辞曹归刘 | 第23页 |
| ·失荆败亡 | 第23-24页 |
| ·傲慢自满 | 第24-27页 |
| ·拒婚辱使 | 第25-26页 |
| ·忽视徐晃 | 第26页 |
| ·低估陆逊 | 第26-27页 |
| ·猜疑骄矜 | 第27-29页 |
| ·恐吓士仁 糜芳破降 | 第27-28页 |
| ·威胁马超 轻视黄忠 | 第28-29页 |
| ·形象复杂 | 第29-32页 |
| ·用人不当 | 第29-30页 |
| ·好谋好色 | 第30-32页 |
| 第3章 艺术文本中的关羽形象 | 第32-49页 |
| ·勇武 | 第32-38页 |
| ·神勇震乾坤 | 第32-36页 |
| ·威武传千秋 | 第36-38页 |
| ·忠义 | 第38-42页 |
| ·忠义贯古今 | 第38-41页 |
| ·万代颂忠义 | 第41-42页 |
| ·真情与曲折 | 第42-45页 |
| ·写意真情 | 第43-44页 |
| ·曲折人生 | 第44-45页 |
| ·刚愎自用 | 第45-49页 |
| ·骄傲自负 | 第45-46页 |
| ·虚荣固执 | 第46-47页 |
| ·猜忌多疑 | 第47-49页 |
| 第4章 关羽形象从历史向艺术的演变 | 第49-68页 |
| ·以史为据改造加工关羽 | 第51-55页 |
| ·承袭创新 | 第51-53页 |
| ·转移虚构 | 第53-54页 |
| ·夸张神化 | 第54-55页 |
| ·关羽民间传说具有的趣味性 | 第55-59页 |
| ·故事性:身世之迷 | 第56-57页 |
| ·神奇性:红脸之迷 | 第57-58页 |
| ·传说性:器骑之迷 | 第58-59页 |
| ·关羽民间传说具有的民俗性 | 第59-63页 |
| ·利用关羽武神灵来求雨避灾 | 第60页 |
| ·利用关羽忠义精神秘密结社 | 第60-62页 |
| ·利用关羽崇拜开展经济活动 | 第62-63页 |
| ·关羽故事的宗教性 | 第63-68页 |
| ·关羽形象与佛教的关系 | 第63-64页 |
| ·关羽形象与道教的关系 | 第64-66页 |
| ·关羽形象与儒教的关系 | 第66-68页 |
| 第5章 艺术创作青睐关羽的原因 | 第68-81页 |
| ·民众的精神追求 | 第68-72页 |
| ·景仰伟绩 | 第69-70页 |
| ·寄托愿望 | 第70-72页 |
| ·政治统治的需求 | 第72-77页 |
| ·统治阶级内部的需求 | 第72-75页 |
| ·统治阶级外部的需求 | 第75-77页 |
| ·书商出版业与文化消费的需要 | 第77-81页 |
| ·三国文化走向市场 | 第77-78页 |
| ·文化消费的形成 | 第78-81页 |
| 第6章 结语 | 第81-85页 |
| ·归纳总结 | 第81-82页 |
| ·关羽形象是如何从历史向艺术转变的 | 第82-83页 |
| ·疑问思考 | 第83-85页 |
| 致谢 | 第85-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 附录 | 第91-9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