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一、导论 | 第12-17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四) 本文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16-17页 |
二、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概述 | 第17-26页 |
(一)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含义 | 第17-18页 |
(二)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呈现的特点 | 第18-22页 |
1、自发形成,普遍存在 | 第18页 |
2、存在不稳定性,成员流动性强 | 第18-19页 |
3、群体成员地位平等,具有较强的民主性 | 第19-20页 |
4、较强的凝聚力和排外性 | 第20页 |
5、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 | 第20-21页 |
6、作用的双重性 | 第21页 |
7、呈现跨时空、虚拟化趋势 | 第21-22页 |
(三)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倾向性及典型的存在形式 | 第22-26页 |
1、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 第22-23页 |
2、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倾向性 | 第23页 |
3、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典型形式 | 第23-26页 |
三、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 | 第26-32页 |
(一) 个体因素 | 第26-27页 |
1、心理因素的催化 | 第26页 |
2、具有共同的特征 | 第26-27页 |
3、个体交往的需要 | 第27页 |
(二) 校园环境因素 | 第27-29页 |
1、便利的时空条件 | 第27-28页 |
2、大学生正式群体自身的不足 | 第28-29页 |
3、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 第29页 |
(三) 社会环境因素 | 第29-32页 |
1、社会思潮的影响 | 第29-30页 |
2、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 第30页 |
3、影视网络文化的影响 | 第30-32页 |
四、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的功能分析 | 第32-39页 |
(一)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的积极功能 | 第32-36页 |
1、有利于群体成员自身的和谐发展 | 第32-34页 |
2、有利于大学生正式群体的和谐发展 | 第34-35页 |
3、有利于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 | 第35-36页 |
(二)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的消极功能 | 第36-39页 |
1、对群体成员自身的和谐发展产生消极作用 | 第36-37页 |
2、对正式群体和谐发展产生消极作用 | 第37-39页 |
五、借助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构建和谐校园所遇到的问题 | 第39-43页 |
(一) 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认识不足 | 第39页 |
(二)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自身存在弊端 | 第39-41页 |
1、成员流动性随意性强 | 第39-40页 |
2、群体活动内容单一 | 第40页 |
3、活动质量不高 | 第40-41页 |
4、群体之间缺乏横向联系 | 第41页 |
(三)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情况复杂,难于管理 | 第41页 |
(四) 缺乏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 | 第41-43页 |
六、借助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构建和谐校园的原则和策略 | 第43-52页 |
(一) 借助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构建和谐校园的原则 | 第43-45页 |
1、正确认识、区别对待的原则 | 第43页 |
2、以疏导为主的原则 | 第43-44页 |
3、建设性参与的原则 | 第44页 |
4、目标导向的原则 | 第44-45页 |
(二) 借助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构建和谐校园的具体策略 | 第45-52页 |
1、思想上正确认识 | 第45-46页 |
2、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 第46-47页 |
3、加强示范群体的建设 | 第47页 |
4、注意发挥核心人物的积极作用 | 第47-48页 |
5、加强正式群体的建设 | 第48-50页 |
6、加强和完善高校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引导机制 | 第50页 |
7、加强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联系 | 第50-51页 |
8、加强校风建设,培养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 | 第51-52页 |
七、结束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