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经济法论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法令论文--企业法、公司法论文

论股东资格确认--以有限责任公司为视角

内容提要第1-8页
前言第8-10页
第一章 股东资格确认的基本问题第10-36页
 第一节 股东资格的界定第10-21页
  一、股东资格考辨第10-13页
  二、与相关术语的比较分析第13-19页
  三、股东资格的得与失第19-21页
 第二节 围绕股东资格的利益冲突第21-25页
  一、股东——公司的利益冲突第21-22页
  二、股东——公司外第三人的利益冲突第22-24页
  三、股东——股东的利益冲突第24页
  四、结论:利益冲突是股东资格确认的内因第24-25页
 第三节 股东资格确认的机理第25-36页
  一、理论基础:效率安全优先兼顾公平第25-30页
  二、程序设定:双层机制的安排第30-31页
  三、逻辑指向:以公司为对象第31-36页
第二章 股东资格确认的证据分析第36-72页
 第一节 域内外证据采信的不同观点第36-43页
  一、英美法系的股东名册主义第36-37页
  二、大陆法系的两分法理论第37-39页
  三、我国学者的三层次规则第39-41页
  四、对三种观点的比较分析第41-43页
 第二节 对具体证据之功能的一般考察第43-54页
  一、形式要件作为确认股东资格证据的一般考察第43-50页
  二、实质要件作为确认股东资格证据的一般考察第50-54页
 第三节 证据效力等级的理性抉择第54-72页
  一、宏观思考:实质要件与形式要件之博弈第54-61页
  二、微观思考: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工商登记之较量第61-72页
第三章 瑕疵出资的股东资格确认第72-106页
 第一节 瑕疵出资现象第72-73页
  一、瑕疵出资的内涵第72页
  二、瑕疵出资的外延第72-73页
 第二节 瑕疵出资股东资格确认的争论第73-83页
  一、域外的观点第73-75页
  二、我国立法、理论以及实务的态度第75-77页
  三、否定说、肯定说、有限资格说的考量第77-80页
  四、严重瑕疵出资情形的特殊问题第80-83页
 第三节 瑕疵出资对股东资格的影响第83-96页
  一、瑕疵出资对股权行使的影响第83-89页
  二、瑕疵出资的救济方式及其与股东资格的关系第89-96页
 第四节 瑕疵出资影响股东资格的实证分析第96-101页
  一、借款出资第96-99页
  二、虚构股权第99-100页
  三、实债虚资第100-101页
 第五节 瑕疵出资股东资格确认与第三人保护第101-106页
  一、股东资格确认与公司债权人保护第101-103页
  二、股东资格确认与股权受让人保护第103-106页
第四章 隐名出资的股东资格确认第106-134页
 第一节 隐名出资现象第106-108页
  一、隐名出资的内涵第106-107页
  二、隐名出资的外延第107-108页
 第二节 隐名出资股东资格确认的争论第108-120页
  一、域外的观点第108-110页
  二、我国立法、理论以及实务的态度第110-114页
  三、实质说、形式说、折衷说的考量第114-119页
  四、隐名出资人显名的问题第119-120页
 第三节 隐名出资股东资格确认的实证分析第120-128页
  一、完全隐名出资的股东资格确认第121页
  二、不完全隐名出资的股东资格确认第121-122页
  三、几种特殊隐名出资的股东资格确认第122-128页
 第四节 隐名出资股东资格确认与第三人保护第128-134页
  一、如何确认股东:以哪一个证据为准第128-130页
  二、股东资格确认与公司债权人保护第130-131页
  三、股东资格确认与股权受让人保护第131-132页
  四、股东资格确认与显名(或隐名)出资人的债权人保护第132-134页
第五章 股权转让中股东资格确认第134-156页
 第一节 股权转让的界定第134-135页
  一、股权转让的内涵第134-135页
  二、股权转让的程序第135页
 第二节 股权转让效力层次对股东资格的影响第135-140页
  一、股权转让的合同效力与股东资格第136-137页
  二、股权转让的效力与股东资格第137-139页
  三、股权转让的对抗效力与股东资格第139-140页
 第三节 股权转让中股东资格确认的争论第140-151页
  一、域外立法模式第140-142页
  二、我国立法、理论以及实务的态度第142-146页
  三、股东名册变更、工商登记变更、通知转移主义的考量第146-151页
  四、股东名册变更、工商登记变更的冲突与协调第151页
 第四节 股权转让中股东资格确认的救济第151-156页
  一、未变更股东名册的救济第152-154页
  二、未变更工商登记的救济第154-156页
结语第156-158页
参考文献第158-17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第170-171页
后记第171-173页
中文摘要第173-177页
Abstract第177-183页

论文共1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司法调解的生产过程--以司法调解与司法场域的关系为视角
下一篇:中国公共财政的法理基础--以税收征管和公共服务的制度博弈为逻辑分析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