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中日小学语文课程价值取向跨文化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导言 研究的逻辑起点与意义追寻第12-38页
 1. 个体心理文化冲击引发的研究思考第12-17页
   ·生活中的情景,研究上的发现第12-15页
   ·教科书里的“大萝卜”,课程价值取向的载体第15-17页
 2. 国际课程研究范式演进的启示第17-26页
   ·研究内容:由“课程开发”走向“课程理解”第18-19页
   ·哲学基础:“现代主义”让位于“后现代主义”第19-20页
   ·方法论指导:“文化研究”涵盖“科学研究”第20-21页
   ·文化语境:由“单一封闭”走向“多元开放”第21-22页
   ·方法体系:由“质”“量”对立走向“质”“量”融合第22-24页
   ·研究场域:由“象牙塔”走向“田野”第24页
   ·研究主体:由“族外人”变为“族内人”第24-26页
 3. 我国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现象解析第26-32页
   ·“饥饿基因理论”与“交叉圆理论”的启示第26-27页
   ·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第27-29页
   ·多元文化冲突与适应背景下的新课程文化建构第29-30页
   ·我国课程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应树立的价值取向第30-32页
 4. 聚焦中日小学语文课程价值取向第32-38页
   ·中日小学语文课程作为研究对象第32-33页
   ·中日小学语文课程价值取向作为研究主题第33-34页
   ·跨文化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第34-35页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关键问题第35-36页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36页
   ·论文的基本框架与主体结构第36-38页
第一章 课程价值取向的文化阐释第38-64页
 1. 文化与课程第38-52页
   ·文化的内涵第38-41页
   ·课程的内涵第41-49页
   ·课程与文化的关系第49-52页
 2. 价值与课程价值取向第52-58页
   ·价值的涵义第53-54页
   ·课程价值取向的涵义第54-55页
   ·课程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第55-58页
 3. 课程价值取向的文化阐释第58-64页
   ·课程价值取向发生的文化前提第58-59页
   ·课程价值取向变迁的文化基础第59-62页
   ·课程价值取向变革的文化自觉第62-64页
第二章 我国课程价值取向历史流变的文化反思第64-84页
 1. 我国古代课程价值取向第64-70页
   ·我国古代课程历史发展轨迹第64-67页
   ·我国古代课程价值取向特征第67-70页
 2. 我国近现代课程价值取向第70-75页
   ·我国近现代课程历史发展轨迹第70-72页
   ·我国近现代课程价值取向特征第72-75页
 3. 新中国成立后的课程价值取向第75-80页
   ·新中国成立后的课程历史发展轨迹第75-78页
   ·新中国成立后的课程价值取向特征第78-80页
 4.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价值取向历史流变的文化反思第80-84页
   ·我国古代:文化自信第80-81页
   ·我国近现代:文化自卑、文化自省与文化借鉴第81-82页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自闭、文化迷失、文化开放与文化自觉第82-84页
第三章 中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价值取向比较研究第84-107页
 1. 课程目标:课程价值取向的文化宣言第84-85页
 2. 中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历史演变的文化轨迹第85-90页
   ·中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历史演变的文化轨迹第85-86页
   ·日本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历史演变的文化轨迹第86-87页
   ·中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历史演变文化轨迹比较分析第87-90页
 3. 中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结构的文化解析第90-91页
   ·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结构第90页
   ·日本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结构第90页
   ·中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结构特征文化解析第90-91页
 4. 中日小学语文课程总目标价值取向特点文化解析第91-98页
   ·新中国成立后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历史变迁第91-94页
   ·战后日本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历史变迁第94-96页
   ·中日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特点文化解析第96-98页
 5. 中日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与选材价值取向文化解析第98-100页
   ·中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建议内容第98-99页
   ·日本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选择要求第99页
   ·中日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选材价值取向特点文化解析第99-100页
 6. 中日小学语文学习领域及目标要求文化解析第100-107页
   ·中日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目标比较分析第100-102页
   ·中日小学语文“阅读”目标比较分析第102-104页
   ·中日小学语文“写作”目标比较分析第104-107页
第四章 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类型与频度分析第107-128页
 1. 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价值第107-109页
   ·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工具价值第107-108页
   ·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人文价值第108-109页
 2. 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意义第109-111页
   ·社会控制的精神媒介第109-110页
   ·个体发展的价值引导第110-111页
 3. 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系统的建立第111-114页
   ·教科书价值取向进入课程研究视域第111-113页
   ·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系统的建立第113-114页
 4. 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频度与特征比较分析第114-117页
   ·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频度比较分析第114-116页
   ·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特征比较分析第116-117页
 5. 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文化类型频度与特征比较分析第117-119页
   ·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内容文化类型频度比较分析第117-118页
   ·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内容文化类型特征比较分析第118-119页
 6. 日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实例分析及其启示第119-128页
   ·《一群小鱼》的求生智慧与日本民族的生存技巧第119-122页
   ·从“樱花魂”到“桃太郎精神”看日本昭和初期小学国语课程价值取向第122-128页
第五章 中日小学生语文阅读反应调查研究第128-148页
 1. 阅读本质及其意义第128-130页
   ·阅读本质探析第128-129页
   ·阅读的意义第129-130页
 2. 调查文本的选择及问卷编制第130-132页
   ·调查文本来源第130页
   ·调查文本内容分析第130-131页
   ·调查问卷的编制第131-132页
   ·调查对象与时间第132页
 3.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第132-145页
   ·中日小学生《落花生》阅读反应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第132-139页
   ·中日小学生《小狐狸买手套》阅读反应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第139-145页
 4. 中日小学生阅读反应特征分析第145-148页
   ·中日小学生阅读反应的相同点第145-146页
   ·中日小学生阅读反应的不同点第146-148页
第六章 中日小学生主题作文测试分析第148-174页
 1. 作文本质阐释第148-149页
 2. 作文测试主题及对象的选择第149-150页
 3. “二十年后回故乡”主题作文测试分析第150-155页
   ·作文题目:“要我写什么”与“我要写什么”第150-152页
   ·自我形象:刻意追求中的理想“超我”与无意识中的现实“自我”第152-153页
   ·家乡面貌:想象中的“海市蜃楼”与现实中的“市井百态”第153-154页
   ·故事情节:亲情、友情、个人表现与族情、乡情、个人义务第154-155页
 4. “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情”主题作文测试分析第155-164页
   ·内容主旨:“意义解读”与“事实叙述”第155-159页
   ·事件类型:伦理道德、学业活动与自我体验、课外活动第159-160页
   ·人物类型:家人、陌生人、同学与“我”、同学、家人第160-162页
   ·场所类型:家庭、社会、学校与“部、道、馆”、家庭、社会第162页
   ·情感体验:母爱、社会道德感与友情、自我体验第162-164页
 5. 中日小学生主题作文价值取向个案分析第164-172页
   ·中日小学生“二十年后回故乡”主题作文个案分析第164-167页
   ·中日小学生“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情”主题作文个案分析第167-172页
 6. 中日小学生主题作文价值取向异同分析第172-174页
   ·中日小学生主题作文相同点分析第172-173页
   ·中日小学生主题作文不同点分析第173-174页
结语 研究的基本结论与后续研究展望第174-183页
 1. 研究的基本结论第174-182页
   ·结论一:课程价值取向具有“人为性”与“为人性”第174页
   ·结论二:现代性是我国小学语文课程价值取向的百年诉求第174-176页
   ·结论三:语文课程与民族文化具有相互建构性第176-177页
   ·结论四:语文课程价值取向影响个体(民族)精神世界建构第177-179页
   ·结论五:中日小学语文课程价值取向的异同为中日课程文化交流奠定基础第179-180页
   ·结论六:跨文化研究旨在增强课程文化话语权第180-182页
 2. 后续研究展望第182-183页
参考文献第183-189页
附录第189-220页
后记第220-222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222-223页

论文共2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小学校长权力行为失范的社会学分析
下一篇:小学数学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