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4-47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中温烟气脱硫工艺的改进与完善 | 第14-15页 |
·湍流气固两相流体力学的发展 | 第15-17页 |
·气固两相在脉动流层面的相互作用——湍流变动 | 第17-24页 |
·湍流变动的现象和判据 | 第17-21页 |
·湍流变动模型 | 第21-24页 |
·气固两相在平均流层面的相互作用——非均匀曳力模型 | 第24-36页 |
·单颗粒曳力模型 | 第25-28页 |
·均匀多颗粒系统的曳力模型 | 第28-32页 |
·非均匀多颗粒系统的曳力模型 | 第32-36页 |
·EMMS 理论研究进展 | 第36-45页 |
·基本EMMS 模型 | 第36-40页 |
·扩展的EMMS 曳力模型 | 第40-43页 |
·其它EMMS 曳力模型 | 第43-45页 |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方法 | 第45-47页 |
·研究目的 | 第45-46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46-47页 |
第2章 气固两相的湍流相互作用——湍流变动 | 第47-82页 |
·引论 | 第47-49页 |
·试验装置、方法、条件 | 第49-57页 |
·试验装置 | 第49-52页 |
·试验方法 | 第52页 |
·试验条件 | 第52-56页 |
·参数定义 | 第56-57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7-81页 |
·流场总体特征 | 第57-63页 |
·流场比较的基准问题——“拉伸”效应和“入口效应” | 第63-66页 |
·未充分发展突扩两相流的特征分析 | 第66-67页 |
·影响湍流变动的因素 | 第67-72页 |
·颗粒影响的非线性效应与判据 | 第72-81页 |
·小结 | 第81-82页 |
第3章 气固两相平均流的相互作用——稠密气固曳力模型 | 第82-115页 |
·欧拉双流体模型守恒方程组 | 第82-85页 |
·QL-EMMS 曳力模型推导 | 第85-104页 |
·EMMS 基本方程及曳力模型 | 第85-89页 |
·QL-EMMS 曳力模型推导 | 第89-91页 |
·QL-EMMS 模型的求解 | 第91-94页 |
·曳力求解的简化 | 第94-97页 |
·QL-EMMS 曳力模型的检验 | 第97-104页 |
·对QL-EMMS 模型的敏感性分析 | 第104-111页 |
·模型的改进——QL-EMMSn 模型 | 第111-113页 |
·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4章 T-T 吸收剂脱硫模型研究 | 第115-126页 |
·引论 | 第115-120页 |
·T-T 吸收剂(T-T Sorbent) | 第115-117页 |
·固硫模型 | 第117-120页 |
·T-T 吸收剂中温固硫模型的变换 | 第120-122页 |
·脱硫模型与双流体模型的耦合 | 第122-125页 |
·硫酸钙守恒方程 | 第123页 |
·可描述脱硫反应过程的CFD 守恒方程组 | 第123-124页 |
·与脱硫模型相关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第124-125页 |
·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5章 CFB 中温干法烟气脱硫过程的数值研究 | 第126-152页 |
·引论 | 第126页 |
·基于O-S 曳力模型的模拟 | 第126-144页 |
·模拟对象 | 第126-127页 |
·计算条件 | 第127-128页 |
·结果分析 | 第128-142页 |
·不同空床气速下的模拟结果 | 第142-144页 |
·基于QL-EMMS 曳力模型的模拟 | 第144-150页 |
·CFB 脱硫实验的模拟 | 第144-146页 |
·基于撞击流原理的新型反应器模拟 | 第146-150页 |
·小结 | 第150-15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52-156页 |
·研究回顾 | 第152页 |
·研究结论 | 第152-154页 |
·创新点 | 第154-155页 |
·后续研究的建议 | 第155-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6页 |
致谢 | 第166-16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