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3-14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4-50页 |
·颗粒物形态特征 | 第14-20页 |
·无机矿物颗粒形态 | 第14-15页 |
·有机分子形态 | 第15-16页 |
·水体微生物细胞形态 | 第16页 |
·颗粒表面吸附有机分子形态特征 | 第16-18页 |
·颗粒表面有机分子的吸附形态特征 | 第18页 |
·有机分子对混凝的影响 | 第18-20页 |
·DLVO 理论及其扩展 | 第20-31页 |
·DLVO 作用力 | 第20-27页 |
·总势能 | 第27-28页 |
·非DLVO 作用力 | 第28-31页 |
·絮体分形结构理论 | 第31-36页 |
·质量-粒径法 | 第32-33页 |
·粒度分布法 | 第33-35页 |
·光散射法 | 第35-36页 |
·絮体强度 | 第36-43页 |
·宏观絮体强度法 | 第37-42页 |
·微观絮体强度法 | 第42-43页 |
·絮体沉淀速度及结构性影响因素 | 第43-49页 |
·絮体的沉淀速度 | 第43-45页 |
·絮体的孔隙率 | 第45页 |
·絮体的密度 | 第45-46页 |
·絮体孔隙的渗透性 | 第46-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3章 有机物吸附对矿物颗粒表面特征影响 | 第50-81页 |
·引言 | 第50页 |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50-53页 |
·化学试剂及有机物 | 第50-51页 |
·高岭土的制备及预处理 | 第51-52页 |
·石英砂颗粒预处理 | 第52页 |
·吸附实验程序 | 第52页 |
·zeta 电位测定样品 | 第52-53页 |
·实验测定方法 | 第53页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53-79页 |
·化学条件对腐殖酸吸附的影响 | 第53-57页 |
·有机物分子量对吸附的影响 | 第57-60页 |
·有机分子吸附对颗粒zeta 电位的影响 | 第60-72页 |
·有机物吸附机理的讨论 | 第72-74页 |
·有机物吸附影响颗粒双电层结构的讨论 | 第74-76页 |
·有机物吸附对颗粒间总势能的影响 | 第76-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4章 有机物吸附对浊度测定的影响 | 第81-102页 |
·引言 | 第81页 |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81-90页 |
·化学试剂及有机物 | 第81页 |
·浊度制备 | 第81-82页 |
·水样采集及保存 | 第82页 |
·有机物吸附引起的浊度变化实验步骤 | 第82页 |
·实验测定方法 | 第82-84页 |
·浊度测定方法及理论 | 第84-88页 |
·消毒氧化剂对浊度变化影响实验 | 第88-90页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90-101页 |
·实际水样加入聚合物后的浊度变化 | 第90页 |
·pH 的影响 | 第90-91页 |
·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91-94页 |
·离子价态的影响 | 第94-95页 |
·有机物吸附引起的浊度变化机理 | 第95-98页 |
·不同氧化剂对浊度的影响 | 第98-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5章有机物吸附对混凝过程的影响 | 第102-114页 |
·引言 | 第102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02-103页 |
·化学试剂及有机物 | 第102页 |
·混凝实验 | 第102-103页 |
·测试方法 | 第103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03-112页 |
·腐殖酸对混凝过程的影响 | 第103-108页 |
·聚丙烯酸分子量对混凝过程的影响 | 第108-111页 |
·有机物吸附影响混凝机理的讨论--反应与反转 | 第111-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6章 有机物吸附对絮体强度及再生长能力影响 | 第114-153页 |
·引言 | 第114-115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15-118页 |
·化学试剂及有机物 | 第115页 |
·高岭土悬浮液制备及混凝实验 | 第115页 |
·实验步骤 | 第115-116页 |
·PIV 混凝实验装置 | 第116-117页 |
·测定方法 | 第117-118页 |
·絮体强度表征 | 第118页 |
·絮体再生长能力表征 | 第118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18-151页 |
·混凝反应器内的水力学参数 | 第118-119页 |
·速度梯度与絮体粒径之间的关系 | 第119-120页 |
·腐殖酸对铝盐絮体生长-破碎-再生长的影响 | 第120-130页 |
·腐殖酸对铁盐絮体生长-破碎-再生长的影响 | 第130-136页 |
·聚丙烯酸分子量对铝盐絮体生长-破碎-再生长的影响 | 第136-143页 |
·聚丙烯酸分子量对铁盐絮体生长-破碎-再生长的影响 | 第143-149页 |
·絮体强度及再生长能力的讨论 | 第149-151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153页 |
第7章 有机物吸附对絮体分形结构影响 | 第153-185页 |
·引言 | 第153-154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54-155页 |
·实验材料及装置 | 第154页 |
·分形维数的确定方法 | 第154-155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55-184页 |
·铝(铁)-高岭土絮体分形结构动态变化特征 | 第155-160页 |
·铝(铁)-高岭土-腐殖酸絮体分形结构动态变化特征 | 第160-173页 |
·铝(铁)-腐殖酸絮体分形结构动态变化特征 | 第173-177页 |
·铝-高岭土-聚丙烯酸絮体分形结构动态变化特征 | 第177-181页 |
·关于絮体分形结构及多级复合结构的讨论 | 第181-184页 |
·本章小结 | 第184-185页 |
第8章分形絮体沉淀速度及有机分子的影响 | 第185-211页 |
·引言 | 第185-186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86-188页 |
·化学试剂 | 第186页 |
·絮体制备 | 第186页 |
·实验装置 | 第186页 |
·沉淀实验程序 | 第186-187页 |
·絮体渗流比率的确定 | 第187-188页 |
·实验结果 | 第188-205页 |
·絮体的分形结构 | 第188-192页 |
·沉淀速度 | 第192-201页 |
·絮体渗流比率 | 第201-205页 |
·讨论 | 第205-209页 |
·絮体的沉淀速度与分形结构的关系 | 第205-206页 |
·絮体内部渗流对沉淀速度的影响 | 第206-209页 |
·本章小结 | 第209-211页 |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 第211-214页 |
·结论 | 第211-213页 |
·建议 | 第213-214页 |
参考文献 | 第214-226页 |
致谢 | 第226-22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