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引言 | 第12-16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 样本选择及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一、 健康报道源起 | 第16-18页 |
(一) 健康传播 | 第16页 |
(二) 健康报道 | 第16-18页 |
二、 健康报道优秀作品概况 | 第18-20页 |
(一) 2010 年健康报道优秀作品 | 第18页 |
(二) 2009 年健康报道优秀作品 | 第18-19页 |
(三) 2008 年健康报道优秀作品 | 第19-20页 |
三、 对健康报道好作品的分析 | 第20-34页 |
(一) 作品总数量比较 | 第20页 |
(二) 作品评比主题比较 | 第20-23页 |
(三) 作品刊载媒体比较 | 第23-24页 |
(四) 作品篇幅、类型比较 | 第24-26页 |
(五) 作品体裁比较 | 第26-27页 |
(六) 作品所载媒体类型的比较 | 第27-28页 |
(七) 作品报道特点 | 第28-34页 |
1. 写作开门见山,简洁大方 | 第29-30页 |
2. 体现人文关怀,以受众为中心 | 第30-31页 |
3. 用事实说话,新闻权威性增强 | 第31-32页 |
4. 深入实际生活,注重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 第32页 |
5. 增强报道可读性,选择好报道角度 | 第32-34页 |
四、 从三年健康传播大会好作品看健康报道的特点 | 第34-39页 |
(一) 获奖报道数量逐年增加,报道主题范围越来越广 | 第34页 |
(二) 中央媒体报道是主流,地方媒体报道遇尴尬 | 第34-35页 |
(三) 事件性报道占一定比重,非事件性报道受欢迎 | 第35页 |
(四) 传统媒体仍占主流,新媒体潜力尚待挖掘 | 第35-36页 |
(五) 报道的权威性更强,信息分析更加严谨 | 第36页 |
(六) 关注人的问题,体现人文关怀 | 第36-37页 |
(七) 报道可读性增强,尊重受众心理 | 第37页 |
(八) 突发性事件影响健康报道议题 | 第37-39页 |
五、从三年好作品看健康报道中出现的问题 | 第39-43页 |
(一) 健康报道传播的信息不够全面、及时、权威 | 第39-40页 |
(二) 优质稿源不足,报道严谨性和创新性不够 | 第40页 |
(三)记者专业素养不高,没有树立良好的健康传播观念 | 第40-41页 |
(四) 常规性健康报道力度不够,精神健康和心理健康报道缺席 | 第41页 |
(五) 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体没有有机结合,健康报道渠道单一 | 第41-42页 |
(六) 伪健康传播趁虚而入,批评性健康报道未及时跟进 | 第42-43页 |
六、 加强和改进健康报道 | 第43-48页 |
(一)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媒体与大众的沟通能力 | 第43页 |
(二) 秉持科学的态度,传播权威健康信息 | 第43-44页 |
(三) 创新报道模式,提高健康报道的质量 | 第44-45页 |
(四) 加强常规性健康报道,关注大众精神和心理健康报道 | 第45页 |
(五)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全面拓展健康传播渠道 | 第45-46页 |
(六) 加强记者专业素养,树立良好的健康报道观念 | 第46-48页 |
七、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