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8页 |
1 饲料有效能评定体系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消化能体系 | 第13页 |
·代谢能体系 | 第13-14页 |
·净能体系 | 第14-15页 |
2 家禽饲料原料代谢能值评定方法 | 第15-19页 |
·AME 传统测定法 | 第15-17页 |
·AME 的快速测定方法 | 第17页 |
·TME 的快速测定方法 | 第17-18页 |
·离体测定法 | 第18页 |
·代谢能的回归预测 | 第18-19页 |
·近红外光谱法(NIRS 法) | 第19页 |
·小结 | 第19页 |
3 家禽饲料代谢能测定的影响因素 | 第19-23页 |
·动物因素 | 第19-20页 |
·饲料因素 | 第20-21页 |
·外界环境温度湿度 | 第21页 |
·饲喂方式和采食量 | 第21-22页 |
·绝食排空和排泄物的收集时间 | 第22页 |
·屠宰方式 | 第22页 |
·温度、性别、饲料等因素互作 | 第22页 |
·小结 | 第22-23页 |
4 小麦在家禽饲料中的应用 | 第23-28页 |
·小麦籽粒结构特征 | 第23页 |
·小麦的分类 | 第23-24页 |
·小麦的饲用价值 | 第24-26页 |
·影响NSP 酶在饲料中应用的因素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1 立题依据 | 第28页 |
2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3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试验研究 | 第30-55页 |
试验一 小麦理化指标和表观有效能值的测定 | 第30-41页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30-34页 |
·试验材料 | 第30-32页 |
·试验动物和日粮组成 | 第32-33页 |
·饲养管理 | 第33页 |
·测定项目 | 第33页 |
·有效能的相关计算公式 | 第33-34页 |
·统计方法 | 第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14 种不同来源小麦相关理化指标的测定 | 第34-35页 |
·小麦的表观有效能值测定 | 第35-37页 |
3 讨论 | 第37-40页 |
·表观代谢能和氮校正表观代谢能 | 第37页 |
·三种生物学方法所得表观有效能值的比较 | 第37-38页 |
·不同小麦之间表观有效能值变异度分析 | 第38-39页 |
·本试验实测小麦表观有效能平均值与文献报道结果比较 | 第39-40页 |
4 小结 | 第40-41页 |
试验二 小麦氮校正表观代谢能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41-4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1-42页 |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试验方法 | 第41页 |
·试验日粮 | 第41页 |
·代谢试验及饲养管理 | 第41-42页 |
·样品制备与分析 | 第42页 |
·统计分析 | 第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4页 |
·表型相关分析 | 第42-43页 |
·通径分析 | 第43页 |
·表型相关系数的剖分 | 第43-44页 |
3 讨论 | 第44-46页 |
·纤维对AME_n 的贡献 | 第45页 |
·CP、GE、EE 对AME_n 的贡献 | 第45页 |
·V、VW、葡聚糖对AME_n 的贡献 | 第45-46页 |
4 小结 | 第46-47页 |
试验三添加木聚糖酶对肉仔鸡小麦表观代谢能的影响 | 第47-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0页 |
·试验设计 | 第47页 |
·样品来源 | 第47-48页 |
·日粮 | 第48-49页 |
·饲养管理 | 第49页 |
·指标及测定方法 | 第49-50页 |
·统计分析 | 第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2页 |
·结果 | 第50-52页 |
3 讨论 | 第52-54页 |
·木聚糖酶对小麦AME、AME_n 的影响 | 第52页 |
·小麦NSP 含量对AME、AME_n 的影响 | 第52-53页 |
·木聚糖酶对小麦AME、AME_n 变异度的影响 | 第53页 |
·日粮类型对AME、AME_n 的影响 | 第53-54页 |
·饲料加工方式对AME、AME_n 的影响 | 第54页 |
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5-57页 |
1 本论文主要结论 | 第55-56页 |
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56页 |
3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