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类胡萝卜素简介 | 第12-19页 |
·类胡萝卜素的结构 | 第12-13页 |
·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基因及其基因工程 | 第13-15页 |
·类胡萝卜素的功能 | 第15-17页 |
·β-胡萝卜素的功能 | 第17页 |
·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7-19页 |
·活性氧与类胡萝卜素 | 第19-20页 |
·逆境胁迫与ROS | 第19页 |
·ROS的产生 | 第19页 |
·ROS产生的伤害 | 第19-20页 |
·ROS与类胡萝卜素关系 | 第20页 |
·高等植物启动子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组成型启动子 | 第20页 |
·组织特异型启动子 | 第20-21页 |
·诱导型启动子 | 第21页 |
·Cab启动子 | 第21页 |
·水稻遗传转化方法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直接转化法 | 第21-23页 |
·间接转化法 | 第23-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46页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4-30页 |
·植物、动物材料 | 第24页 |
·菌株 | 第24页 |
·载体 | 第24页 |
·试剂 | 第24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试验中所使用引物序列及其酶切位点 | 第25-26页 |
·常用试剂配方及培养基配方 | 第26-30页 |
·方法 | 第30-46页 |
·水稻绿色组织特异性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0-36页 |
·表达盒的构建 | 第36-37页 |
·转基因工程载体电击转化杆菌EHA105 | 第37页 |
·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法水稻愈伤组织 | 第37-39页 |
·基因枪法转化 | 第39-40页 |
·转基因植株验证分析 | 第40-43页 |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 第43页 |
·抗体制备 | 第43-44页 |
·Western blot分析 | 第44-46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46-74页 |
·转基因工程载体的构建和检测 | 第46-66页 |
·载体构建策略示意图 | 第46-48页 |
·初级载体pUC18-crtB/I/Y/Cab/NOS构建 | 第48-60页 |
·中间载体pUC18-NOS-crtB/I/Y/构建 | 第60-62页 |
·中间载体pUC18-NOS-crtB/I/Y-Cab的构建 | 第62-63页 |
·表达盒的构建 | 第63-66页 |
·转基因载体pC1301-CBN/CIN/CYN构建 | 第66页 |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66-68页 |
·转基因植株PCR验证 | 第68-69页 |
·报告基因GUSPCR验证 | 第68页 |
·筛选基因HynPCR验证 | 第68-69页 |
·GUS染色鉴定阳性植株 | 第69-70页 |
·PET32A-CRTB,PET32A-CRTI,PET32A-CRTY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 第70-71页 |
·目的蛋白的原核表达 | 第71-72页 |
·WESTERN BLOT验证抗体质量 | 第72-74页 |
4 讨论 | 第74-78页 |
·使用特异性启动子提高转录水平 | 第74页 |
·农杆菌介导籼稻品种高效转化平台的利用 | 第74-75页 |
·外源基因共转化 | 第75页 |
·外源基因转化水稻的影响 | 第75-76页 |
·抗体制备 | 第76-78页 |
5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6页 |
附录一 PUC18质粒图谱 | 第86-87页 |
附录二 PET-32A质粒图谱 | 第87-88页 |
附录三 PC1301质粒图谱 | 第88-89页 |
附录四 PACCAR16△CRTX质粒图谱 | 第89-90页 |
后记(含致谢) | 第90-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