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大河流域氮磷含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地下水补给模拟分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前言 | 第11页 |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地下水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地下水和地表水相互关系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国内外地下水污染模拟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本次研究工作概况 | 第19-21页 |
·工作安排及进度 | 第19-20页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1-29页 |
·研究区交通及自然地理概况 | 第21-25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5-27页 |
·地层 | 第25-27页 |
·构造 | 第27页 |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 第27-29页 |
第三章 野外监测与数据搜集 | 第29-34页 |
·布点及采样 | 第29-30页 |
·监测项目 | 第30-31页 |
·样品测定和数据处理 | 第31-32页 |
·分析依据的标准 | 第32-34页 |
·地下水分析依据的标准 | 第32页 |
·地表水分析依据的标准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地下水水质监测与分析 | 第34-45页 |
·地下水水质化学分析 | 第34-36页 |
·硝酸盐氮 | 第34页 |
·氨氮 | 第34-35页 |
·亚硝酸盐氮 | 第35页 |
·总磷 | 第35-36页 |
·地下水时空变化特征 | 第36-38页 |
·地下水三氮的空间变化特征 | 第36-37页 |
·地下水三氮的时间变化特征 | 第37页 |
·地下水总磷的空间变化特征 | 第37-38页 |
·地下水总磷的时间变化特征 | 第38页 |
·影响地下水三氮含量的主要因素 | 第38-44页 |
·地下水三氮含量与降雨量的关系 | 第38-40页 |
·地下水三氮含量与空间位置的关系 | 第40-41页 |
·地下水三氮含量与地下水水位的关系 | 第41-42页 |
·地下水三氮含量与氮肥施用量的关系 | 第42-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地表水水质监测与分析 | 第45-55页 |
·地表水水质化学分析 | 第45-47页 |
·硝酸盐氮 | 第45页 |
·氨氮 | 第45-46页 |
·亚硝酸盐氮 | 第46页 |
·总磷 | 第46-47页 |
·地表水时空变化特征 | 第47-49页 |
·地表水氮的空间变化特征 | 第47-48页 |
·地表水氮的时间变化特征 | 第48页 |
·地表水磷的空间变化特征 | 第48-49页 |
·地表水磷的时间变化特征 | 第49页 |
·影响地表水三氮含量的主要因素 | 第49-50页 |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 | 第50-54页 |
·硝酸盐氮含量 | 第50-51页 |
·氨氮含量 | 第51-52页 |
·亚硝酸盐氮含量 | 第52-53页 |
·总磷含量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地下水模型的建立 | 第55-63页 |
·模拟系统 | 第55页 |
·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55-57页 |
·模拟范围的确定 | 第55-56页 |
·含水层结构的概化 | 第56页 |
·边界条件概化 | 第56-57页 |
·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的概化 | 第57页 |
·地下水流动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7页 |
·研究区数值模型 | 第57-61页 |
·数值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第57-60页 |
·模型的基本验证 | 第60-61页 |
·模拟结果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A | 第69-70页 |
附录B | 第70-74页 |
附录C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