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故障诊断的基本概念 | 第10-11页 |
·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技术的概况 | 第11页 |
·发动机故障诊断的基本过程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12-14页 |
·国外汽车诊断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12-14页 |
·国内汽车诊断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14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基于信号处理的故障诊断方法 | 第16-29页 |
·小波变换方法 | 第16-27页 |
·小波理论 | 第16-17页 |
·小波变换的基本原理 | 第17-20页 |
·小波包变换 | 第20-21页 |
·应用实例:发动机转速信号的小波分析 | 第21-27页 |
·实验及怠速信号采集 | 第22页 |
·小波除噪 | 第22-24页 |
·利用连续小波变换分析正常和异常怠速信号 | 第24-27页 |
·结束语 | 第27页 |
·主元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利用δ算子和利用KULLBACK 信息准则的故障检测 | 第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基于解析模型的故障诊断方法 | 第29-39页 |
·参数估计法 | 第30页 |
·等价空间方法 | 第30页 |
·状态估计法 | 第30-38页 |
·未知输入观测器状态估计法 | 第31-33页 |
·双线性系统的鲁棒故障诊断 | 第31-32页 |
·多项式非线性系统的鲁棒故障诊断 | 第32-33页 |
·其它非线性系统的鲁棒故障诊断 | 第33页 |
·基于自适应学习的方法 | 第33-35页 |
·其它方法 | 第35-36页 |
·减弱扰动影响的方法 | 第35-36页 |
·系统分解方法 | 第36页 |
·非线性等价空间/方程方法 | 第36页 |
·结束语 | 第36-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基于知识的故障诊断方法 | 第39-54页 |
·专家系统故障诊断方法 | 第39-40页 |
·模糊故障诊断方法 | 第40-41页 |
·故障树故障诊断方法 | 第41-43页 |
·故障树及其不足 | 第41页 |
·故障诊断树及其结构 | 第41-43页 |
·故障诊断树(DT) | 第41-42页 |
·诊断树的结构 | 第42-43页 |
·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方法 | 第43-49页 |
·人工神经网络 | 第43-49页 |
·人工神经元模型 | 第44-45页 |
·人工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 | 第45-46页 |
·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规则 | 第46页 |
·BP 神经网络 | 第46-49页 |
·信息融合故障诊断方法 | 第49页 |
·应用实例:混合型专家系统的设计 | 第49-53页 |
·神经网络子模块NNM 及其处理知识方法 | 第49-51页 |
·混合型专家系统的框架 | 第51页 |
·混合型专家系统的设计步骤 | 第51-52页 |
·诊断应用研究 | 第52-53页 |
·结束语 | 第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故障诊断方法与虚拟技术的结合 | 第54-69页 |
·虚拟仪器及 LABVIEW | 第54-58页 |
·虚拟仪器的概念与组成 | 第54-56页 |
·LabVIEW 与G 语言 | 第56-58页 |
·虚拟仪器系统集成的一般步骤与方法 | 第58页 |
·智能故障自诊断系统总体设计 | 第58-67页 |
·诊断测试参数分析 | 第58-61页 |
·虚拟仪器硬件通用化平台设计 | 第61-64页 |
·传感器及仪器 | 第62-63页 |
·信号调理电路 | 第63页 |
·数据采集卡 | 第63-64页 |
·虚拟仪器软件通用化平台设计 | 第64-67页 |
·功能模块分析 | 第64-66页 |
·主控程序设计 | 第66-67页 |
·小结 | 第67-69页 |
第六章 故障诊断技术与现代网络技术的结合 | 第69-76页 |
·系统车载单元结构分析 | 第70页 |
·远程中心基本结构分析 | 第70-75页 |
·诊断服务器 | 第71-72页 |
·数据库系统 | 第72页 |
·知识库系统 | 第72-73页 |
·Web 服务器 | 第73页 |
·远程中心关键技术分析 | 第73-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第七章 故障诊断方法展望 | 第76-79页 |
·多种故障诊断方法的结合 | 第76页 |
·新的数学工具的引入将成为故障诊断方法发展的动力 | 第76-77页 |
·与虚拟、网络技术的结合将成为故障诊断方法的新方向 | 第77页 |
·小结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发表的论著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