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 ·计算机视觉技术概述 | 第9-10页 |
| ·视觉检测技术在SMT领域的应用 | 第10-14页 |
| ·AOI在SMT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 第10-11页 |
| ·AOI在SMT各工序中的应用 | 第11-14页 |
| ·AOI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4-18页 |
| ·国外AOI的发展现状 | 第14-16页 |
| ·国内AOI的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 ·AOI的发展趋势 | 第17-18页 |
| ·本文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 ·本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8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基于虚拟仪器的视觉系统方案设计 | 第21-32页 |
| ·引言 | 第21页 |
| ·虚拟仪器概述 | 第21-24页 |
| ·虚拟仪器技术简介 | 第21-22页 |
| ·虚拟仪器开发平台—LabVIEW简介 | 第22-23页 |
| ·虚拟仪器视觉开发工具—IMAQ Vision简介 | 第23-24页 |
| ·基于虚拟仪器的计算机视觉技术 | 第24-26页 |
| ·虚拟仪器视觉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 ·虚拟仪器视觉技术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25-26页 |
| ·基于虚拟仪器的PCBA视觉检测系统方案设计 | 第26-31页 |
| ·系统构成 | 第26-27页 |
| ·总体方案设计 | 第27页 |
| ·通用硬件选型 | 第27-29页 |
| ·多通道检测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 第29-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PCBA数字图像处理 | 第32-49页 |
| ·引言 | 第32页 |
| ·数字图像处理概述 | 第32-34页 |
| ·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 | 第32-33页 |
| ·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 | 第33页 |
| ·PCBA图像的特点及其处理方法 | 第33-34页 |
| ·PCBA图像增强 | 第34-42页 |
| ·图像增强的基本概念 | 第34-35页 |
| ·PCBA图像的灰度变换 | 第35-36页 |
| ·PCBA图像的直方图处理 | 第36-37页 |
| ·PCBA图像的平滑滤波处理 | 第37-40页 |
| ·PCBA图像的锐化处理 | 第40-42页 |
| ·PCAB图像数学形态学处理 | 第42-44页 |
| ·数学形态学的基本概念 | 第42-44页 |
| ·PCBA图像的形态学处理 | 第44页 |
| ·PCBA图像分割 | 第44-47页 |
| ·图像分割的基本概念 | 第44-45页 |
| ·PCBA图像的自动阈值分割算法 | 第45-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PCBA缺陷模式识别 | 第49-56页 |
| ·引言 | 第49页 |
| ·模式识别的基本概念 | 第49-51页 |
| ·模式识别的定义和类别 | 第49页 |
| ·模板匹配法的基本原理 | 第49-51页 |
| ·PCBA缺陷模式识别 | 第51-55页 |
| ·PCBA图像特点及缺陷分类 | 第51页 |
| ·元器件贴装缺陷识别 | 第51-53页 |
| ·焊点缺陷识别 | 第53-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PCBA智能视觉评估 | 第56-66页 |
| ·引言 | 第56页 |
| ·智能视觉评估的可行性 | 第56-57页 |
| ·产品等级划分 | 第57-60页 |
| ·划分标准 | 第57-58页 |
| ·等级划分 | 第58-60页 |
| ·产品可靠性分析 | 第60-65页 |
| ·形态参数的提取 | 第60-63页 |
| ·可靠性分析 | 第63-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六章 系统软件实现与应用 | 第66-80页 |
| ·引言 | 第66页 |
| ·系统软件设计 | 第66-76页 |
| ·后台总体框架设计 | 第66-67页 |
| ·图像处理子模块设计 | 第67-69页 |
| ·密码登录子系统设计 | 第69-70页 |
| ·编辑模式子系统设计 | 第70-73页 |
| ·检测模式子系统设计 | 第73-76页 |
| ·检测结果分析 | 第76-78页 |
| ·系统性能测试 | 第78-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 ·总结 | 第80-81页 |
| ·展望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