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研究的提出 | 第8-9页 |
·工伤康复制度的重要性 | 第8页 |
·我国工伤康复制度的发展比较滞后 | 第8-9页 |
·我国学术界对工伤康复的研究相对不足 | 第9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工伤康复制度及其确立的理论基础 | 第15-21页 |
·工伤康复制度介绍 | 第15-17页 |
·工伤康复制度的涵义 | 第15页 |
·工伤康复制度的内容及其运行机制 | 第15-17页 |
·工伤康复制度确立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西方一般的社会福利思想 | 第17-18页 |
·中国历史上的社会福利思想 | 第18-19页 |
·社会公正、正义的原则 | 第19页 |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 | 第19页 |
·人道主义理论 | 第19-20页 |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第20-21页 |
3 我国工伤康复制度的实证研究 | 第21-30页 |
·我国工伤康复制度的发展现状 | 第21-24页 |
·我国工伤康复制度的整体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我国部分省市工伤康复制度的发展现状 | 第22-23页 |
·工伤职工案例调查 | 第23-24页 |
·我国工伤康复制度及其运行存在的问题 | 第24-27页 |
·工伤康复制度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25页 |
·对工伤康复制度缺乏重视,康复工作无法及时介入 | 第25-26页 |
·工伤康复制度内容缺失,康复资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 | 第26页 |
·工伤康复机构管理混乱,浪费与经费困难问题并存 | 第26-27页 |
·社区康复缺失,工伤职工缺乏人文关怀 | 第27页 |
·工伤职工的再就业面临多重阻力 | 第27页 |
·我国工伤康复制度发展的几个有利条件 | 第27-30页 |
·工伤职工巨大的社会需求,是我国发展工伤康复制度的依据 | 第28页 |
·关注民生的大环境,是建立工伤康复制度的巨大优势 | 第28页 |
·工伤保险基金结余,为工伤康复制度发展提供了保证 | 第28-29页 |
·我国工伤康复制度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基础 | 第29-30页 |
4 国外工伤康复制度借鉴研究 | 第30-34页 |
·几个国家工伤康复制度发展的状况 | 第30-32页 |
·德国的工伤康复:“先预防,后康复,再补偿”的典范 | 第30页 |
·英国工伤康复:职业康复与社会康复并重 | 第30-31页 |
·美国的工伤康复:各州管理,具有强制性 | 第31页 |
·韩国的工伤康复:完善细致的康复流程 | 第31-32页 |
·日本的工伤康复:资金与技术的大力支持 | 第32页 |
·国外工伤康复制度的主要经验 | 第32-34页 |
·重视工伤康复事业 | 第32页 |
·以先进的技术设备与人才建设为支撑 | 第32-33页 |
·健全的社区康复,广泛的社会参与 | 第33页 |
·良好的部门衔接 | 第33-34页 |
5 发展我国工伤康复制度的路径选择 | 第34-42页 |
·发展我国工伤康复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34-35页 |
·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 第34页 |
·借鉴国际经验与遵循国情相结合 | 第34页 |
·走官民结合的社会化道路 | 第34-35页 |
·身体康复与精神康复相结合 | 第35页 |
·循序渐进,逐步开展 | 第35页 |
·我国工伤康复制度的发展路径 | 第35-42页 |
·宏观层面:加强制度建设 | 第35-37页 |
·中观层面:完善运行管理 | 第37-39页 |
·微观层面:提高技术支撑 | 第39-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