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岩石(岩体)力学及岩石测试论文--岩体力学性质及应力理论分析论文

岩石拉、压蠕变特性研究及其在地下大空间洞室施工控制中的应用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10页
1 绪论第10-28页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24页
     ·岩石拉、压蠕变特性研究现状第11-18页
     ·地下大空间洞室施工控制研究现状第18-24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4-25页
   ·技术路线第25-28页
2 岩石拉、压蠕变特性室内试验第28-64页
   ·引言第28页
   ·岩石直接拉伸试验装置的设计与加工第28-31页
     ·直接拉伸连接装置第29-30页
     ·简易岩石直接拉伸试验仪第30页
     ·岩石挂重型直接拉伸蠕变试验仪第30-31页
   ·试样采集与加工第31页
   ·岩石基本力学特性试验第31-45页
     ·岩石单轴拉伸力学特性试验第31-35页
     ·岩石单轴压缩力学特性试验第35-39页
     ·岩石三轴压缩力学特性试验第39-45页
   ·岩石单轴直接拉伸蠕变特性试验第45-54页
     ·试验方法概述第45-46页
     ·试验结果分析第46-53页
     ·破坏特征分析第53-54页
   ·岩石压缩蠕变特性试验第54-61页
     ·试验概述第54-55页
     ·单轴压缩蠕变试验结果分析第55-57页
     ·三轴压缩蠕变试验结果分析第57-60页
     ·蠕变破坏特征分析第60-61页
   ·本章小结第61-64页
3 岩石拉、压蠕变本构模型及其参数辨析第64-94页
   ·引言第64-65页
   ·线性蠕变模型第65-76页
     ·线性元件基本力学特性第65-67页
     ·岩石典型线性蠕变模型第67-68页
     ·岩石线性粘弹性蠕变模型对比分析第68-76页
   ·岩石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研究第76-84页
     ·岩石非线性蠕变模型建立方法第76-77页
     ·岩石非线性拉压蠕变模型第77-84页
   ·岩石非线性拉压蠕变模型参数识别及对比分析第84-91页
     ·改进西原模型第84-85页
     ·参数识别以及对比分析第85-91页
   ·本章小结第91-94页
4 岩石蠕变本构模型的 FLAC~(3D) 二次开发第94-110页
   ·引言第94页
   ·岩石非线性蠕变本构有限差分形式第94-97页
   ·岩石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FLAC~(3D) 二次开发第97-101页
     ·FLAC~(3D) 二次开发环境概述第97-98页
     ·非线性粘弹塑性蠕变模型二次开发概要第98-101页
   ·岩石非线性蠕变模型验证第101-108页
     ·试验验证第101-103页
     ·工程实例验证第103-108页
   ·本章小结第108-110页
5 地下大空间洞室开挖施工方案比选及优化第110-134页
   ·引言第110页
   ·依托工程简介第110-112页
     ·工程概况第110-111页
     ·地质概况第111-112页
   ·模型参数及开挖方案第112-120页
     ·数值模型第112-113页
     ·数值计算参数选取第113-115页
     ·施工方案第115-120页
   ·施工优化计算结果第120-132页
     ·围岩蠕变特性分析第120-125页
     ·围岩应力场分布规律第125-126页
     ·支护结构受力特征分析第126-130页
     ·洞周塑性区分布特征分析第130-132页
   ·本章小结第132-134页
6 考虑蠕变特性的地下大空间洞室施工控制第134-146页
   ·引言第134页
   ·数值计算模型及参数选取第134-136页
     ·计算模型第134-135页
     ·计算参数选取第135-136页
   ·洞室围岩蠕变特性及支护结构受力分析第136-143页
     ·围岩蠕变特性分析第136-139页
     ·支护结构受力分析第139-143页
     ·塑性区分布特征第143页
   ·施工控制对策第143-144页
   ·本章小结第144-146页
7 主要结论及建议第146-150页
   ·主要结论第146-147页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第147-150页
致谢第150-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64页
附录第164页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64页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第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极端降雨诱发山地公路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及应用研究
下一篇:不同气候区居民热适应行为及热舒适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