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气候区居民热适应行为及热舒适区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6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5页 |
·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因素 | 第11-16页 |
·人体热舒适理论的发展现状 | 第16-18页 |
·动态环境下热舒适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热舒适巨分析数据库 | 第23-25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 第25-26页 |
2 动态热舒适适应性理论 | 第26-40页 |
·热应激与热感觉的概念 | 第26-30页 |
·热应激与热健康 | 第26-28页 |
·热刺激与热感觉 | 第28-30页 |
·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应激过程 | 第30-33页 |
·人体对热湿环境的生理应激 | 第30-32页 |
·人体对热湿环境的行为应激 | 第32页 |
·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心理应激 | 第32-33页 |
·动态环境中的热舒适理论 | 第33-39页 |
·人体的热平衡模型 | 第33-34页 |
·人体热反应的数学模型 | 第34-35页 |
·人体的热舒适适应性理论 | 第35-37页 |
·动态热舒适APMV 适应模型 | 第37-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3 现场研究方法 | 第40-50页 |
·现场环境监测方法 | 第40页 |
·现场问卷调查方法 | 第40-41页 |
·现场调查的组织与实施 | 第41-42页 |
·现场调查的质量控制 | 第42页 |
·调查城市的选择 | 第42-44页 |
·数据的初处理 | 第44-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现场调查结果及数据处理 | 第50-68页 |
·个案数据的基本分布及缺省数据处理 | 第50-54页 |
·个案的月分布 | 第50-52页 |
·性别整体分布 | 第52-53页 |
·年龄整体分布 | 第53-54页 |
·个案活动状态分布 | 第54-56页 |
·室外温度环境全年监测情况 | 第56-58页 |
·室内热湿环境全年监测情况 | 第58-60页 |
·各地居民衣着热阻全年整体情况 | 第60-61页 |
·冷热感整体分布现状 | 第61-62页 |
·潮湿感整体分布现状 | 第62-64页 |
·吹风感整体分布现状 | 第64-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5 自由运行住宅通风调节适应行为研究 | 第68-88页 |
·引言 | 第68页 |
·自由运行住宅开窗习惯的分析 | 第68-71页 |
·开窗频率的总体分布特征 | 第68-70页 |
·开窗频率逐月分布特征 | 第70-71页 |
·各时间段开窗率 | 第71-76页 |
·开窗率随时间总体分布特征 | 第71-73页 |
·开窗率的时间逐月分布特征 | 第73-76页 |
·住宅室内风速分布特征 | 第76-82页 |
·室内风速的总体分布特征 | 第76-78页 |
·室内风速的逐月分布特征 | 第78-80页 |
·室内月平均风速分布特征 | 第80-82页 |
·吹风感和期望风速的分布特征 | 第82-86页 |
·吹风感和期望风速的总体分布特征 | 第82页 |
·吹风感和期望风速逐月的分布特征 | 第82-85页 |
·期望风速随吹风感的分布特征 | 第85-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6 自由运行住宅居民衣着热阻分布特征研究 | 第88-112页 |
·引言 | 第88页 |
·各月衣着热阻随室内温度的关系 | 第88-93页 |
·全年衣着热阻随室内外温度的关系 | 第93-103页 |
·不同热感觉下衣着热阻的分布特征 | 第103-106页 |
·居民期望衣着热阻的分布特征 | 第106-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2页 |
7 我国住宅热舒适区构建方法研究 | 第112-138页 |
·引言 | 第112页 |
·de Dear 热舒适区间构建模式 | 第112-121页 |
·de Dear 数据处理方法 | 第112-113页 |
·de Dear 方法的数据处理过程 | 第113-121页 |
·Humphreys 热舒适区间构建模式 | 第121-126页 |
·Humphreys 数据处理方法 | 第121-123页 |
·Humphreys 方法的数据处理过程 | 第123-126页 |
·我国居民热舒适区构建模式 | 第126-136页 |
·我国居民的热舒适适应特征 | 第126-127页 |
·我国居民热舒适适应模型 | 第127-129页 |
·我国居民热舒适区构建方法 | 第129-131页 |
·我国居民热舒适区构建过程 | 第131-136页 |
·本章结论 | 第136-138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38-142页 |
·结论 | 第138-140页 |
·创新点 | 第140页 |
·展望 | 第140-142页 |
致谢 | 第142-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6页 |
附录 | 第156页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6页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