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 英文摘要 | 第13-28页 |
| 第一篇 1985-2005年中国7~18岁汉族学生体质与健康动态变化研究 | 第28-150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28-35页 |
| ·体质概念与问题的提出 | 第28-29页 |
| ·研究现状 | 第29-35页 |
| ·美国体质研究 | 第29-30页 |
| ·日本体质研究 | 第30-32页 |
| ·国内体质与健康研究 | 第32-35页 |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35-38页 |
| ·研究对象 | 第35页 |
| ·研究内容与指标 | 第35-36页 |
| ·研究指标的确定 | 第35-36页 |
| ·研究内容 | 第36页 |
| ·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36页 |
| ·数理统计方法 | 第36-37页 |
| ·体质与健康指标的测量方法 | 第37页 |
| ·数据质量控制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结果 | 第38-142页 |
| ·数据的基本特征 | 第38-40页 |
| ·1985~2005年中国汉族学生身体形态发展状况 | 第40-66页 |
| ·身高 | 第40-47页 |
| ·体重 | 第47-56页 |
| ·胸围 | 第56-62页 |
| ·皮褶厚度 | 第62-63页 |
| ·中国汉族学生身体形态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 第63-66页 |
| ·1985~2005年中国汉族学生生理机能发展状况 | 第66-92页 |
| ·肺活量 | 第66-73页 |
| ·脉搏 | 第73-80页 |
| ·收缩压 | 第80-81页 |
| ·舒张压 | 第81-92页 |
| ·1985~2005年中国汉族学生运动素质发展状况 | 第92-127页 |
| ·50米跑 | 第92-98页 |
| ·立定跳远 | 第98-104页 |
| ·斜身引体、引体向上、仰卧起坐、握力 | 第104-112页 |
| ·50×8往返跑、800米跑、1000米跑 | 第112-120页 |
| ·立位体前屈与坐位体前屈 | 第120-127页 |
| ·1985~2005年中国汉族学生健康状况发展状况 | 第127-137页 |
| ·视力 | 第127-130页 |
| ·龋齿 | 第130-135页 |
| ·血红蛋白 | 第135-136页 |
| ·粪蛔虫卵 | 第136-137页 |
| ·中国、日本学生身高、体重的比较分析结果 | 第137-142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142-148页 |
| ·身体形态发育分析 | 第142-144页 |
| ·生理机能发育分析 | 第144页 |
| ·运动素质发育分析 | 第144-145页 |
| ·健康状况分析 | 第145-146页 |
| ·中国汉族学生与日本学生身高体重的对比分析 | 第146-148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148-150页 |
| 第二篇 中国7~18岁汉族学生体质与健康综合评价研究 | 第150-186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0-154页 |
| ·体质与健康评价指标的演变 | 第150-151页 |
| ·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 | 第151-154页 |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54-164页 |
| ·评价指标的筛选 | 第154-155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55-159页 |
|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159-164页 |
| 第三章 结果 | 第164-180页 |
| ·咨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 第164页 |
| ·专家咨询结果 | 第164-174页 |
| ·不同年度中国汉族学生体质与健康综合评价 | 第174-177页 |
| ·不同省份中国汉族学生体质与健康综合评价 | 第177-180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180-185页 |
| ·中国汉族学生体质与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180-181页 |
| ·综合评价方法在学生体质与健康评价中的应用 | 第181-185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185-1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6-193页 |
| 附录1 | 第193-196页 |
| 附录2 | 第196-223页 |
| 综述 | 第223-251页 |
| 致谢 | 第251-252页 |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252-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