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9页 |
1、解题:为什么关注对精神的表达? | 第8页 |
2、缘起:天津纪庄天主教堂设计 | 第8-9页 |
二、研究背景 | 第9页 |
1、国际背景:当代教堂建筑设计的普遍趋势 | 第9页 |
2、国内背景:当代中国社会对教堂数量及质量的新要求 | 第9页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解决的问题 | 第10页 |
2、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0-13页 |
五、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第13-15页 |
第一章 信仰的庇护——教堂与环境的关系 | 第15-22页 |
·从环境背景中托举起来的精神象征 | 第15-18页 |
·城市中的教堂 | 第16-17页 |
·旷野中的教堂 | 第17-18页 |
·方舟的寓意、庇护感与方向性 | 第18-21页 |
·挪威特罗姆瑟达伦教堂 | 第18-19页 |
·朗香教堂 | 第19-21页 |
·纪庄天主教堂与环境的关系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神圣的体验——教堂功能布局与体量组织 | 第22-38页 |
·礼拜教堂 | 第23-26页 |
·从地下教堂到巴西里卡式教堂 | 第23-24页 |
·中世纪罗马风朝圣教堂 | 第24-26页 |
·修道院综合体 | 第26-31页 |
·中世纪修道院 | 第26-27页 |
·西方现当代修道院 | 第27-31页 |
·复合型教堂 | 第31-35页 |
·西方当代复合型教堂 | 第31-32页 |
·亚洲当代复合型教堂 | 第32-34页 |
·对当代复合型教堂的省思 | 第34-35页 |
·纪庄天主教堂的功能布局与体量组织 | 第35-38页 |
第三章 理想的高扬——教堂风格的形成 | 第38-48页 |
·风格的探讨 | 第38-40页 |
·传统大教堂的风格演变 | 第38-39页 |
·对纪庄天主教堂风格的构想 | 第39-40页 |
·材料的考虑 | 第40-44页 |
·元素的象征意义 | 第40-41页 |
·案例研究 | 第41-43页 |
·纪庄天主教堂设计中对材料的考虑 | 第43-44页 |
·表达性处理 | 第44-48页 |
·教堂的西立面 | 第44-46页 |
·彩色玻璃窗 | 第46-47页 |
·纪庄天主教堂的花格墙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心灵的净化——教堂的空间序列 | 第48-63页 |
·“一个中心”和“一条路径” | 第48-55页 |
·“路径”的显现 | 第48-50页 |
·横殿与轴的转向 | 第50-52页 |
·“路径”同“中心”的结合 | 第52-55页 |
·现当代教堂对空间序列的处理 | 第55-60页 |
·挪威特罗姆瑟达伦教堂 | 第55-57页 |
·芬兰库奥卡拉教堂 | 第57-60页 |
·纪庄天主教堂的空间序列 | 第60-63页 |
第五章 灵性的升华——礼拜堂空间 | 第63-77页 |
·聚合与引导 | 第63-70页 |
·聚合 | 第64-67页 |
·引导 | 第67-69页 |
·纪庄天主教堂礼拜堂的空间特点 | 第69-70页 |
·天国之声 | 第70-72页 |
·圣歌与布道 | 第70-71页 |
·纪庄天主教堂礼拜堂对声的设想 | 第71-72页 |
·灵性之光 | 第72-77页 |
·直射光与漫射光 | 第72-73页 |
·礼拜堂的采光口 | 第73-75页 |
·纪庄天主教堂礼拜堂对光的处理 | 第75-77页 |
结语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