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绪论 | 第14-38页 |
一、选题旨趣与研究价值 | 第14-15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5-29页 |
三、相关概念 | 第29-32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2-34页 |
五、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 第34-38页 |
第一章 民国时期建筑师群体概况 | 第38-80页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建筑师群体的兴起与发展 | 第38-51页 |
一、民国时期建筑师群体兴起的背景 | 第38-40页 |
二、民国时期建筑师产生的三条途径 | 第40-51页 |
第二节 建筑师群体的规模与分布 | 第51-55页 |
一、民国时期建筑师群体的规模 | 第51-52页 |
二、民国时期建筑师群体的分布及其特征 | 第52-55页 |
第三节 政府对建筑师群体的管理与建筑师群体收入与生活 | 第55-80页 |
一、建筑师登记制度及其实施——以广州为例 | 第56-63页 |
二、建筑师的收入与生活 | 第63-80页 |
第二章 民国时期建筑师群体的行业组织与活动 | 第80-115页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建筑事务所概况 | 第80-88页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建筑师群体的行业与学术研究组织 | 第88-107页 |
一、上海市建筑协会与营造业同业公会 | 第89-95页 |
二、中国土木工程师学会 | 第95-97页 |
三、中国建筑师学会与建筑技师公会 | 第97-100页 |
四、中国营造学社 | 第100-107页 |
第三节 建筑师与1936年上海建筑展览会 | 第107-115页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建筑师群体执业状况分析 | 第115-160页 |
第一节 北京、天津和沈阳 | 第117-126页 |
一、北京 | 第117-121页 |
二、天津 | 第121-124页 |
三、沈阳 | 第124-126页 |
第二节 南京和上海 | 第126-146页 |
一、南京 | 第126-136页 |
二、上海 | 第136-146页 |
第三节 武汉和广州 | 第146-152页 |
一、武汉 | 第146-148页 |
二、广州 | 第148-152页 |
第四节 重庆、成都、昆明和贵阳 | 第152-160页 |
一、重庆和成都 | 第153-156页 |
二、昆明和贵阳 | 第156-160页 |
第四章 民国时期建筑师群体的建筑观念 | 第160-180页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建筑师群体的建筑观 | 第160-169页 |
一、"建筑是科学"观念 | 第160-164页 |
二、经典建筑理论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 第164-166页 |
三、经典建筑理论产生的背景、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 第166-169页 |
第二节 教育背景和执业环境对建筑师建筑观念的影响 | 第169-180页 |
一、建筑师留学教育背景和"折衷主义" | 第169-172页 |
二、中西文化碰撞与"传统复兴"和"摩登式" | 第172-175页 |
三、商业社会背景与"装饰艺术风格" | 第175-176页 |
四、民族主义政治理念和"中国固有式" | 第176-180页 |
第五章 民国时期建筑师群体对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探索 | 第180-205页 |
第一节 先声阶段——西方建筑师对中国民族形式建筑的探索 | 第180-190页 |
一、教会大学校舍建筑 | 第180-187页 |
二、美国建筑师墨菲的建筑实践 | 第187-190页 |
第二节 高潮阶段—中国建筑师群体对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探索 | 第190-205页 |
一、吕彦直与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 | 第191-200页 |
二、中国建筑师群体探索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三种模式 | 第200-205页 |
第六章 建筑师与民国时期的建筑教育 | 第205-228页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建筑教育概况 | 第205-208页 |
第二节 柳士英与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 | 第208-210页 |
第三节 沪宁建筑师团与中央大学建筑系 | 第210-217页 |
一、中央大学建筑系的两次教师队伍变化 | 第211-215页 |
二、中央大学建筑教学核心地位的形成 | 第215-217页 |
第四节 黄作燊与圣约翰大学的现代主义建筑教育 | 第217-228页 |
一、圣约翰大学建筑工程系概况 | 第217-218页 |
二、黄作燊的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经历 | 第218-219页 |
三、黄作燊对圣约翰大学建筑教育的影响 | 第219-228页 |
结语:建筑师与中国建筑现代化 | 第228-231页 |
参考文献 | 第231-243页 |
后记 | 第243-2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