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绪论 | 第12-25页 |
一、周来祥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概述 | 第12-16页 |
二、周来祥美学思想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 第16-25页 |
第一章 周来祥和谐自由论美学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25-50页 |
第一节 中华文化的接受与积淀 | 第25-31页 |
一、中国古代的"中和"文化思想 | 第25-26页 |
二、儒、道、佛文化与周来祥的美学思想 | 第26-31页 |
第二节 西方文化的影响与内化 | 第31-44页 |
一、美与艺术本质的西方探源 | 第31-36页 |
二、方法与体系的借鉴 | 第36-41页 |
三、丑与荒诞范畴的主要来源 | 第41-44页 |
第三节 批判性吸收与创造性建构 | 第44-50页 |
一、中国当代美学概观 | 第45-47页 |
二、和谐自由论美学的批判性建构 | 第47-50页 |
第二章 周来祥和谐自由论美学思想内涵 | 第50-80页 |
第一节 和谐自由论美学的研究方法 | 第50-60页 |
一、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 | 第50-54页 |
二、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 | 第54-60页 |
第二节 审美关系说的缘起与内蕴 | 第60-64页 |
一、审美关系说的缘起 | 第60页 |
二、审美关系说的内蕴 | 第60-64页 |
第三节 美是和谐自由的历史渊源 | 第64-74页 |
一、美是和谐自由在西方的发展 | 第64-72页 |
二、美是和谐自由在中国的基础 | 第72-74页 |
第四节 和谐自由论美学的范畴论 | 第74-80页 |
一、和谐自由论美学范畴新论 | 第74-77页 |
二、和谐的逻辑范畴在历史性上的展开——三大美范畴的论述 | 第77-80页 |
第三章 周来祥文艺美学思想理论内核 | 第80-109页 |
第一节 文艺美学的方法与体系 | 第80-83页 |
一、文艺美学的方法 | 第80-81页 |
二、文艺美学的体系 | 第81-83页 |
第二节 艺术的审美本质 | 第83-87页 |
一、建国以来我国关于艺术审美本质研究概述 | 第83页 |
二、艺术的审美本质 | 第83-87页 |
第三节 纵向的动态研究——艺术形态研究 | 第87-103页 |
一、再现艺术、表现艺术与综合艺术 | 第87-88页 |
二、古典和谐艺术、近代崇高艺术与现代辩证和谐艺术 | 第88-103页 |
第四节 横向的静态研究——艺术构成与艺术活动自身的研究 | 第103-109页 |
一、艺术作品的构成 | 第104页 |
二、艺术创造的美学规律 | 第104-106页 |
三、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 | 第106-107页 |
四、艺术的审美教育 | 第107-109页 |
第四章 周来祥的东西方美学思想解读 | 第109-137页 |
第一节 中国美学研究 | 第109-119页 |
一、中华审美文化研究 | 第109-112页 |
二、中国美学史研究 | 第112-119页 |
第二节 西方美学研究 | 第119-129页 |
一、西方古代美学研究 | 第120-122页 |
二、西方近代美学研究 | 第122-127页 |
三、西方二十世纪美学研究 | 第127-129页 |
第三节 中西方美学比较研究 | 第129-137页 |
一、审美形态研究 | 第130-131页 |
二、审美本质研究 | 第131-132页 |
三、审美理想研究 | 第132-134页 |
四、艺术特征研究 | 第134-137页 |
结语:周来祥和谐自由论美学的学术贡献、意义及理论局限 | 第137-152页 |
一、学术贡献 | 第137-142页 |
二、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第142-146页 |
三、理论局限 | 第146-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5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第159-160页 |
致谢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