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一) 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 | 第14-15页 |
(二) 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 | 第15-18页 |
(三) 高校绩效管理与战略管理的融合 | 第18-19页 |
三、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我国高校绩效管理的现状分析 | 第21-26页 |
一、我国高校绩效管理的发展历史 | 第21-23页 |
(一) 传统人事管理阶段 | 第21页 |
(二) 绩效管理理论在高校的应用 | 第21页 |
(三) 高校绩效管理中考核指标的构成 | 第21-23页 |
二、我国高校现行的绩效管理内容 | 第23-24页 |
(一) 实行岗位责任合同制管理 | 第23页 |
(二) 改革薪酬分配方案 | 第23-24页 |
(三) 大力奖励学术取得成就和提升高校学术水平的行为 | 第24页 |
(四) 实行校级考核和院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 第24页 |
三、我国现行高校绩效管理存在问题 | 第24-26页 |
(一) 高校绩效管理缺乏与高校战略的联系 | 第24页 |
(二) 高校绩效管理被等同于教职员工的绩效考核 | 第24-25页 |
(三) 高校绩效管理缺乏科学的绩效指标体系 | 第25页 |
(四) 缺乏日常有效的绩效指导与反馈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平衡记分卡理论与高校绩效管理的衔接 | 第26-33页 |
一、平衡记分卡理论 | 第26-29页 |
(一) 平衡记分卡理论的发展 | 第26-27页 |
(二) 平衡记分卡理论的评估维度 | 第27-28页 |
(三) 平衡记分卡的构成要素 | 第28-29页 |
(四) 平衡记分卡作为绩效管理工具的意义 | 第29页 |
二、平衡记分卡在高校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 第29-31页 |
(一) 平衡记分卡运用于高校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 第29-30页 |
(二) 平衡记分卡运用于高校绩效管理的可行性 | 第30页 |
(三) 平衡记分卡运用于高校绩效管理的意义 | 第30-31页 |
三、平衡记分卡运用于高校绩效管理系统的原则 | 第31-33页 |
(一) 自上而下推动BSC 理论教育 | 第31-32页 |
(二) BSC 建立的高校绩效系统着眼于绩效提高 | 第32页 |
(三) BSC 建立的高校绩效系统连结组织和个人目标 | 第32-33页 |
第四章 运用平衡记分卡构建高校绩效管理的流程 | 第33-44页 |
一、战略分析与研讨 | 第33-34页 |
(一) 高校的使命 | 第33页 |
(二) 高校的核心价值观 | 第33-34页 |
(三) 高校的愿景 | 第34页 |
二、确定高校BSC 战略目标和指标 | 第34-39页 |
(一) 确定战略重点 | 第34-35页 |
(二) 设定平衡记分卡的战略目标的要求 | 第35-36页 |
(三) 设定BSC 目标的基本思路 | 第36-37页 |
(四) 根据战略目标设定KPI 指标 | 第37-39页 |
三、分配指标权重 | 第39-40页 |
(一) 考核指标数量不宜过多 | 第39页 |
(二) 指标权重的分配方法 | 第39-40页 |
四、绘制各层级平衡记分卡 | 第40-42页 |
(一) 绘制高校平衡记分卡 | 第40-41页 |
(二) 绘制院系平衡记分卡 | 第41-42页 |
(三) 绘制个人平衡记分卡 | 第42页 |
五、个人学习成长计划编制 | 第42-44页 |
(一) 学习成长计划对于高校的意义 | 第42-43页 |
(二) 学习发展计划对于绩效责任人的意义 | 第43-44页 |
第五章 BSC 成功应用于高校绩效管理的条件 | 第44-47页 |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支持 | 第44页 |
(一) 全面的预算管理是成功实施高校BSC 的基础 | 第44页 |
(二) 全面预算管理为绩效计划提供参照 | 第44页 |
(三) 全面预算管理也是进行绩效考核的基础和依据 | 第44页 |
二、绩效管理参与者的培训与动员 | 第44-45页 |
(一) 考评者的培训 | 第44-45页 |
(二) 思想和组织上的动员 | 第45页 |
三、组织架构、岗位职责与任职资格体系的支持 | 第45-46页 |
(一) 组织架构是指标体系分解的依据 | 第45页 |
(二) 岗位职责是判断任职人员考核指标的依据 | 第45页 |
(三) 任职资格体系是制定学习成长计划的基础 | 第45-46页 |
四、内部人员的支持和配合 | 第46-47页 |
(一) 高校领导层发挥榜样作用推进高校BSC 实施 | 第46页 |
(二) 各个院系领导的参与也是BSC 管理实践的重要保证 | 第46页 |
(三) 教师职工要在行动上落实高校BSC 的计划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注释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