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经济作物病虫害论文--油料作物病虫害论文--大豆病虫害论文

大豆抗胞囊线虫机制及与抗性相关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中文摘要第1-13页
英文摘要第13-17页
前言第17-19页
第一章 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及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第19-60页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研究进展第19-25页
   ·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的抗病育种及抗病基因的研究进展第25-38页
   ·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的抗病机制第38-49页
   ·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及其在植物病理学上的应用第49-60页
第二章 大豆根系分泌物与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关系的初步研究第60-76页
   ·材料与方法第61-64页
   ·结果与分析第64-74页
     ·不同抗性品种的根染色结果第64-66页
     ·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根系分泌物对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分布的影响第66-69页
     ·不同抗性品种离体幼根对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趋化性的影响第69-70页
     ·不同抗性品种根系分泌物对胞囊孵化的影响第70-72页
     ·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种类及含量第72-74页
   ·结论与讨论第74-76页
第三章 大豆膜脂过氧化作用、光合系统及物质代谢与抗大豆胞囊线虫的关系研究第76-92页
   ·材料与方法第76-82页
   ·结果与分析第82-90页
     ·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对大豆膜系统的影响第82-86页
     ·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对大豆幼苗光合能力的影响第86-87页
     ·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对大豆体内物质代谢的影响第87-90页
   ·结论与讨论第90-92页
第四章 大豆体内几种酶类物质与抗大豆胞囊线虫的相关性研究第92-106页
   ·材料与方法第92-96页
   ·结果与分析第96-103页
     ·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对大豆根系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第96-98页
     ·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对大豆根内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第98-103页
   ·结论与讨论第103-106页
第五章 适用于大豆植株蛋白质分离的双向电泳技术体系建立第106-122页
   ·材料与方法第106-117页
   ·结果与分析第117-120页
     ·大豆叶片总蛋白最佳提取方法的确定第117页
     ·大豆叶片蛋白提取裂解缓冲液的优化第117-118页
     ·大豆叶片蛋白提取最佳等电聚焦条件的确定第118-119页
     ·适合大豆根部蛋白分离的双向电泳体系优化第119-120页
   ·结论与讨论第120-122页
第六章 大豆根部与抗大豆胞囊线虫相关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第122-151页
   ·材料与方法第122-129页
   ·结果与分析第129-149页
     ·抗、感池的双向电泳图谱比较第129-140页
     ·抗、感池差异蛋白的质谱鉴定第140-149页
   ·结论与讨论第149-151页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第151-158页
   ·大豆根系分泌物与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的关系密切第151-152页
   ·大豆胞囊线虫对抗感品种膜系统的破坏有明显差异第152-153页
   ·不同抗性品种的物质代谢与抗病性有关第153-154页
   ·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根内防御酶系的变化与抗病性密切相关第154页
   ·几丁质酶活性与品种的抗病性有关第154-155页
   ·大豆全蛋白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第155-156页
   ·大豆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抗性与复杂的蛋白质调控网络密切相关第156页
   ·展望及有待于深入解决的问题第156-158页
参考文献第158-170页
附录第170-176页
致谢第176-17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著作及获奖情况第177-178页
论文图表统计第178页

论文共1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辽宁省不同株型玉米杂交种适宜密度和区试设置的研究
下一篇:应用根际促生细菌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