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7页 |
·辽宁省的自然条件 | 第14页 |
·辽宁省玉米的种植历史 | 第14-17页 |
·种植面积 | 第14-15页 |
·品种的更替 | 第15-16页 |
·种植密度 | 第16-17页 |
·玉米产量 | 第17页 |
·辽宁省玉米产业区划 | 第17-19页 |
·最适宜区 | 第17-18页 |
·适宜区 | 第18页 |
·次适宜区 | 第18-19页 |
·不适宜区 | 第19页 |
·玉米株型 | 第19-23页 |
·玉米株型的发展历史 | 第19-20页 |
·株型及其分类 | 第20-21页 |
·株型与性状的关系 | 第21-23页 |
·玉米种植密度的发展概况 | 第23-25页 |
·穗部性状与密度 | 第23-24页 |
·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构成 | 第24-25页 |
·种植密度与玉米品质 | 第25-26页 |
·密度与玉米子粒含水量 | 第25页 |
·密度与子粒蛋白质含量 | 第25页 |
·密度与子粒脂肪含量 | 第25-26页 |
·密度与子粒淀粉含量 | 第26页 |
·品种的高产稳产性分析 | 第26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试验的材料设计与方法 | 第27-30页 |
·试验设计 | 第27页 |
·田间指标测定和室内考种 | 第27-28页 |
·田间测定项目和室内考种项目 | 第27页 |
·室内外调查项目的标准 | 第27-28页 |
·Francis和Kannenberg模型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沈阳试点品种适宜密度和农艺性状 | 第30-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7页 |
·不同品种和密度的产量比较 | 第30-32页 |
·产量构成因素的比较 | 第32页 |
·气象因素的比较 | 第32-33页 |
·品种生育期的比较 | 第33页 |
·品种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 | 第33-36页 |
·品种穗部性状的比较分析 | 第36-37页 |
·品质性状的比较分析 | 第37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7-39页 |
第四章 铁岭试点品种适宜密度和农艺性状 | 第39-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7页 |
·不同品种和密度的产量比较 | 第39-41页 |
·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 第41-42页 |
·气象因素的比较 | 第42页 |
·品种生育期的比较 | 第42页 |
·品种株型性状的分析 | 第42-45页 |
·品种穗部性状的分析 | 第45-47页 |
·品质性状的比较分析 | 第47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朝阳试点品种适宜密度和农艺性状 | 第49-5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7页 |
·不同品种和密度的产量比较 | 第49-50页 |
·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 第50-51页 |
·气象因素的比较 | 第51-52页 |
·品种生育期的比较 | 第52页 |
·品种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 | 第52-55页 |
·品种穗部性状的比较分析 | 第55-56页 |
·朝阳试点品种品质性状的分析 | 第56-57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7-59页 |
第六章 大连试点品种适宜密度和农艺性状 | 第59-6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9-66页 |
·不同品种和密度的产量比较 | 第59-60页 |
·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 第60-61页 |
·气象因素的比较 | 第61-62页 |
·品种生育期的比较 | 第62页 |
·品种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 | 第62-65页 |
·品种穗部性状的分析 | 第65-66页 |
·品种品质性状的分析 | 第66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6-68页 |
第七章 丹东试点的产量和农艺性状 | 第68-7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8-75页 |
·不同品种和密度的产量比较 | 第68-69页 |
·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 第69-70页 |
·气象因素的比较 | 第70-71页 |
·品种生育期的分析 | 第71页 |
·品种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 | 第71-74页 |
·品种穗部性状的比较分析 | 第74-75页 |
·品种品质性状的分析 | 第75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75-77页 |
第八章 不同株型玉米品种产量的全省综合比较 | 第77-8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7-81页 |
·产量的联合方差分析 | 第77-78页 |
·地点间的产量比较 | 第78页 |
·品种间的产量比较 | 第78页 |
·密度间的产量比较 | 第78页 |
·年份与地点的互作分析 | 第78-79页 |
·年份与品种的互作分析 | 第79页 |
·年份与密度互作分析 | 第79页 |
·地点与品种互作分析 | 第79-80页 |
·地点与密度互作分析 | 第80-81页 |
·品种与密度互作分析 | 第81页 |
·不同密度处理的产量稳定性分析 | 第81-83页 |
·连玉16 | 第81-82页 |
·丹玉39 | 第82页 |
·郑单958 | 第82-83页 |
·三个品种综合分析 | 第83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83-84页 |
第九章 不同株型品种农艺性状的全省综合比较 | 第84-10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4-106页 |
·生育期的比较 | 第84页 |
·株型性状的比较 | 第84-88页 |
·辽宁省不同株型品种穗部性状的比较 | 第88-94页 |
·辽宁省不同株型品质性状的比较 | 第94-96页 |
·地点间气象因素的比较及气象因素与产量和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96-101页 |
·地点间产量构成因素的比较 | 第101-103页 |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与密度的关系 | 第103-106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06-108页 |
第十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 第108-111页 |
·三种不同株型品种产量和农艺性状的相对表现 | 第108-109页 |
·辽宁省不同株型玉米品种密度和品质布局与区试设置 | 第109-111页 |
·辽中北地区 | 第109页 |
·辽西地区 | 第109页 |
·辽南地区 | 第109-110页 |
·辽东南地区 | 第110页 |
·省级品种区域试验的设置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