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6页 |
| ·多糖的研究概况 | 第8页 |
| ·真菌多糖研究概况 | 第8-13页 |
| ·真菌多糖的生物活性 | 第8-10页 |
| ·真菌多糖生物活性的构效关系 | 第10页 |
| ·真菌多糖的提取、分离与纯化 | 第10-11页 |
| ·真菌多糖的纯度检验 | 第11-12页 |
| ·真菌多糖分子量的测定 | 第12页 |
| ·真菌多糖的结构分析 | 第12-13页 |
| ·真菌多糖抗氧化性的研究 | 第13页 |
| ·竹黄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 ·竹黄生物学特性 | 第13-14页 |
| ·竹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概述 | 第14页 |
| ·竹黄多糖研究 | 第14-15页 |
| ·立题背景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立题背景 | 第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6-23页 |
| ·实验材料 | 第16页 |
| ·菌株 | 第16页 |
| ·培养基 | 第16页 |
| ·试剂 | 第16页 |
| ·培养方法 | 第16-17页 |
| ·平板培养 | 第16页 |
| ·孢子悬液的制备 | 第16页 |
| ·种子培养 | 第16页 |
| ·摇瓶培养 | 第16-17页 |
| ·液态发酵产糖条件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发酵培养基组成单因素试验 | 第17页 |
| ·正交试验确定发酵培养基组成 | 第17页 |
| ·单因素试验确定发酵条件 | 第17页 |
| ·摇瓶发酵周期实验 | 第17页 |
| ·65 升气升式发酵罐放大验证试验 | 第17-18页 |
| ·发酵实验分析方法 | 第18页 |
| ·竹黄胞外多糖的提取与纯化方法 | 第18-19页 |
| ·提取工艺流程 | 第18页 |
| ·提取条件的确定 | 第18页 |
| ·Sevag 法除蛋白 | 第18页 |
| ·透析脱盐 | 第18-19页 |
| ·DEAE-52 离子柱层析 | 第19页 |
| ·Sephadex G-200 凝胶柱层析 | 第19页 |
| ·竹黄胞外多糖结构及性质的初步研究 | 第19-20页 |
| ·纯度分析 | 第19页 |
| ·基本物理性质 | 第19页 |
| ·颜色反应 | 第19-20页 |
| ·红外光谱分析(IR) | 第20页 |
| ·单糖组成 | 第20页 |
| ·竹黄胞外多糖抗氧化性研究 | 第20-23页 |
| ·清除羟自由基的研究 | 第20-21页 |
|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研究 | 第21-22页 |
| ·还原力的研究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3-47页 |
| ·竹黄产胞外多糖培养基组成的确定 | 第23-26页 |
| ·碳源对竹黄菌丝体生物量及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 第23页 |
| ·氮源对竹黄菌丝体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 第23-24页 |
| ·KH_2PO_4 和MgSO_4 ·7H_2O 的浓度对胞外多糖的影响 | 第24-25页 |
| ·竹黄菌发酵培养基组成优化正交试验 | 第25-26页 |
| ·竹黄产胞外多糖发酵条件的确定 | 第26-28页 |
| ·摇瓶发酵竹黄产胞外多糖的生长曲线 | 第28页 |
| ·65 升气升式发酵罐放大验证实验 | 第28-29页 |
| ·竹黄胞外多糖的提取与纯化 | 第29-33页 |
| ·分离纯化流程图 | 第29-30页 |
| ·提取条件的确定 | 第30页 |
| ·DEAE 纤维素柱层析 | 第30-31页 |
| ·Sephadex G-200 凝胶柱层析 | 第31-33页 |
| ·竹黄胞外多糖结构性质的初步研究 | 第33-39页 |
| ·纯度分析 | 第33-34页 |
| ·基本物理性质 | 第34页 |
| ·颜色反应 | 第34-35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5-37页 |
| ·单糖组成分析 | 第37-39页 |
| ·竹黄胞外多糖抗氧化性研究 | 第39-45页 |
| ·清除羟自由基的研究 | 第39-44页 |
|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研究 | 第44-45页 |
| ·还原力的研究 | 第45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 ·主要结论 | 第45-46页 |
| ·展望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