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

金融混业企业集团风险及监管研究

内容提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一章 导言第13-37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13-16页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第16-27页
  一、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第16-23页
  二、 国内研究的综述第23-25页
  三、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第25-27页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框图第27-29页
  一、 研究方法第27-28页
  二、 研究方法和框图第28-29页
 第四节 论文的结构和框图第29-37页
  一、 论文结构安排第29-30页
  二、 论文的结构框图第30-37页
第二章 金融混业企业集团的风险分析——总论及实证第37-73页
 第一节 金融混业企业集团风险综述第39-46页
  一、 各金融子单元一般业务风险第39-42页
  二、 金融混业企业集团的特殊风险分析第42-46页
 第二节 金融混业企业集团三层次风险集成:风险计量及评估第46-61页
  一、 解决风险集成问题的理论基础——高斯方法和Copula函数第46-50页
  二、 FC三个层次的风险集成第50-54页
  三、 解决第三层次风险集成问题的模型应用第54-58页
  四、 FO风险集成存在的困难第58-61页
 第三节 金融混业企业集团多元化风险实证分析——基于台湾14家上市金融控股公司的面板数据模型第61-73页
  一、 台湾金融控股公司比较分析第61-64页
  二、 模型相关指标的选取第64-66页
  三、 横型设定和数据选取第66-67页
  四、 固定(随机)效应模型回归分析及Hausman检验第67-73页
第三章 金融混业企业集团的传染性风险第73-95页
 第一节 金融混业企业集团传染性风险研究回顾及考察第74-78页
  一、 传染性风险研究回顾第74-75页
  二、 传染性风险分析第75-76页
  三、 传染性风险的控制——防火墙第76-78页
 第二节 金融混业企业集团内部风险传染机制第78-83页
  一、 纯传染效应机制第78-80页
  二、 溢出效应机制第80-81页
  三、 溢出效应的案例——Hamilton银行控股公司第81-83页
 第三节 金融混业企业集团的传染性风险——一个基于资本关联的借贷博弈模型第83-95页
  一、博弈模型的构建第83-89页
  二、风险传染效应分析第89-95页
第四章 金融混业企业集团资本充足风险第95-129页
 第一节 金融混业企业集团资本充足风险分析第97-105页
  一、 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第97-100页
  二、 巴塞尔协议第一支柱——最低资本充足率:在并表基础上剔除重复计算的资本充足率第100-101页
  三、 巴塞尔协议第二支柱——监管部门监督检查(Supervisory Review Process):FC资本充足率的国际监管标准第101-102页
  四、 巴塞尔协议第三支柱——市场纪律(Market Discipline):FC资本充足率信息披露第102-103页
  五、 基于中信控殴-中信银行的案例分析第103-105页
 第二节 金融混业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经济资本配置和监管资本套利第105-115页
  一、 FC内部资本市场第105-106页
  二、 FC监管资本套利的表现及影响第106-108页
  三、 FC进行监管资本套利的内在动因第108页
  四、 经济资本配置、RAROC第108-111页
  五、 经济资本配置的相对问题和绝对问题第111-115页
 第三节 并表监管:金融混业企业集团资本充足风险监管的重要形式第115-120页
  一、 并表监管的概念及特征第115-117页
  二、 并表监管作为FC资本充足监管的实践——欧盟第117-118页
  三、 并表监管法律的实施第118-120页
 第四节 资本充足风险监管的实践第120-129页
  一、 美国资本充足监管的实践第120-121页
  二、 澳大利亚新资本协议实施进展第121-122页
  三、 英国资本充足监管实践第122-123页
  四、 日本资本充足监管实践第123-129页
第五章 金融混业企业集团的利益冲突风险第129-151页
 第一节 金融混业企业集团利益冲突的特征及种类第130-135页
  一、 金融领域利益冲突的特征及概念界定第130页
  二、 利益冲突类型第130-135页
 第二节 金融混业企业集团利益冲突的原因及生成机理分析第135-140页
  一、 利益冲突的原因分析第135-137页
  二、 FC利益冲突的生成机理第137-140页
 第三节 金融混业企业集团利益冲突风险——不良贷款内生性的博弈模型分析第140-145页
  一、 模型的假设与构建第140-142页
  二、 对FC利益冲突风险产生不良贷款的内生性分析第142-144页
  三、 结论归纳与政策建议第144-145页
 第四节 金融混业企业集团利益冲突的协调第145-151页
  一、 信息的自律阻隔机制——中国墙(Chinese Wall)制度第145-146页
  二、 加强对FC内部关联交易的控制与监管第146页
  三、 发挥市场机制在解决利益冲突过程中的基础作用第146-147页
  四、 各种手段之间的关系第147-151页
第六章 金融混业企业集团的风险传导第151-171页
 第一节 企业风险传导的相关理论基础第152-156页
  一、 企业风险传导的概念及动因第152-153页
  二、 企业风险传导的类型第153-156页
 第二节 金融混业企业集团的风险传导成因及四维风险传导图第156-159页
  一、 FC风险传导的成因第156-157页
  二、 FC风险传导的载体及四维风险传导图第157-159页
 第三节 金融混业企业集团风险传导路径及模型第159-167页
  一、 FC串联式风险传导路径第159-163页
  二、 FC并联式风险传导路径第163-165页
  三、 FC串并联式风险传导路径图第165-167页
 第四节 金融混业企业集团风险传导的特征分析第167-171页
  一、 FC风险传导第一特性:联动性与非线性第167页
  二、 FC风险传导笫二特性:路径依赖性第167页
  三、 FC风险传导第三特性:双向传导性第167-168页
  四、 FC风险传导第四特性:传导的聚敛效应第168页
  五、 FC风险传导第五特性:传导效率的风险流依赖性第168-171页
第七章 金融混业企业集团的监管研究——基于国别(地区)的分析第171-217页
 第一节 金融混业企业集团监管体制安排的理论模式及评析第173-183页
  一、 机构监管第173-174页
  二、 目标监管第174-177页
  三、 功能监管:动态适应性模式第177-179页
  四、 FC制度创新对传统监管模式的挑战第179-180页
  五、 三种理论监管模式的比较分析第180-183页
 第二节 金融混业企业集团监管实践模式对比分析第183-192页
  一、伞形监管模式到大部制改革——金融海啸爆发后《美国金融监管改革蓝图》引发的分析第183-188页
  二、 英国对FC的一体化监管模式——从英格兰银行到FSA第188-189页
  三、 澳大利亚双峰监管模式实践第189-192页
 第三节 各国(地区)金融混业企业集团监管体制变革及金融监管一体化分析第192-201页
  一、 典型国家(地区)金融监管体制变革实践第192-197页
  二、 金融监管一体化的比较优势与局限性第197-201页
 第四节 金融混业企业集团监管一体化的重复博弈模型第201-206页
  一、 模型基本假设第201-203页
  二、 模型均衡求解第203-205页
  三、 模型得出的结论第205-206页
 第五节 金融集团化与金融监管——一个模型分析第206-217页
  一、 金融监管资源配置函数(净收益函数)第206-207页
  二、 金融监管中的金融安全函数第207-208页
  三、 最优金融监管函数第208-217页
第八章 金融混业企业集团监管及借鉴——基于国际合作的分析第217-261页
 第一节 金融混业企业集团监管国际合作的理论基础第218-224页
  一、Hamada图像在FC监管国际合作领域的应用——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第218-221页
  二、 Aricca和Marquez的监管外部性模型第221-224页
 第二节 区域金融监管组织对FC的监管合作实践——欧盟第224-235页
  一、 欧盟金融混业企业集团的监管主体——EFCC第225-228页
  二、 欧盟FC监管的三个层面第228-229页
  三、 欧盟FC监管指令,备忘录第229-230页
  四、 欧盟对FC的补充监管第230-235页
 第三节 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对金融混业企业集团的监管——从联合论坛、巴塞尔协议Ⅱ到金融稳定委员会第235-245页
  一、 FC监管国际合作与协调监管的现实必要性第235-236页
  二、 FC监管国际合作与协调监管的法律基础第236页
  三、 三方小组和联合论坛第236-239页
  四、 从巴塞尔协议Ⅰ到巴塞尔协议Ⅱ第239-243页
  五、 从金融稳定论坛FSF到金融稳定委员会FSB第243-245页
 第四节 金融混业企业集团监管国际合作的博弈模型分析第245-251页
  一、 模型的假设第245-246页
  二、 一次博弈模型第246-249页
  三、 长期重复博弈模型第249-250页
  四、 两个博弈比较第250-251页
 第五节 金融混业企业集团特殊风险及监管对我国的借鉴第251-261页
  一、 我国目前的FC监管体系第251-252页
  二、 基于《三会在金融监管方面分工合作的备忘录》探讨我国FC立法的完善第252-254页
  三、 对我国FC监管及监管架构的建议第254-261页
参考文献第261-276页
 一、 英文文献第261-273页
 二、 英文文献——Joint Forum系列报告第273页
 三、 英文文献——GAO系列报告第273-274页
 四、 中文文献第274-276页
附录1 部分实行统一金融监管体制国家及其综合性金融监管当局和中央银行官方网站第276-277页
附录2 台湾金融控股公司网站汇总第277-278页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及研究成果第278-279页
附录4 台湾14家上市金融控股公司面板数据第279-282页
后记第282-283页

论文共2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研究
下一篇:汪伪中央储备银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