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导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转换保护及问题的提出 | 第10-17页 |
第一节 转换保护及相关概念 | 第10-11页 |
一、转换保护机制 | 第10页 |
二、双重申请、重复授权及二次授权 | 第10-11页 |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1-17页 |
一、一个引起广泛争议的“转换保护”案例 | 第11-13页 |
二、如何理解“同样的发明创造只能被授予一项专利权” | 第13-15页 |
三、转换保护与禁止重复授权的平衡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对我国转换保护机制的分析 | 第17-25页 |
第一节 我国转换保护机制出现的原因 | 第17-19页 |
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 第17页 |
二、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节 我国与转换保护相关规定的历次修改 | 第19-25页 |
一、1984 年制定专利法 | 第19-20页 |
二、1992 年第一次修改 | 第20-21页 |
三、2001 年第二次修改 | 第21-22页 |
四、2008 年第三次修改 | 第22-25页 |
第三章 其他国家发明创造转换保护机制比较分析 | 第25-31页 |
第一节 德国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日本 | 第26-28页 |
第三节 韩国 | 第28-29页 |
第四节 奥地利 | 第29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对我国转换保护机制的法律思考 | 第31-38页 |
第一节 现阶段上升为法条的必然性 | 第31-34页 |
一、符合我国专利制度的理念 | 第31-32页 |
二、在以往实践中体现出了有利之处 | 第32-33页 |
三、解决了以往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完善我国转换保护机制的建议 | 第34-38页 |
一、对“先申请发明专利后申请实用新型专利”给出具体处理方式 | 第35-36页 |
二、对“先获得的实用新型专利权尚未终止”作出例外 | 第36页 |
三、通过修改较下位的法规来完善 | 第36-38页 |
结论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