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0-19页 |
| ·选题的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3-16页 |
| ·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锦屏一级水电站右岸坝顶以上边坡的稳定性研究概述 | 第16页 |
|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 第19-36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9-23页 |
| ·地形地貌 | 第19页 |
| ·地层岩性 | 第19-22页 |
| ·地质构造与地震条件 | 第22页 |
| ·地应力特征 | 第22-23页 |
| ·水文条件 | 第23页 |
| ·右岸坝顶以上高边坡工程地质条件 | 第23-36页 |
| ·地形地貌 | 第23-24页 |
| ·地层岩性 | 第24-29页 |
| ·地质构造 | 第29-30页 |
| ·岩体风化卸荷 | 第30页 |
| ·岩体物理力学性质 | 第30-36页 |
| 第3章 右岸坝顶以上边坡岩体结构特征 | 第36-56页 |
| ·概述 | 第36页 |
| ·边坡岩体结构面工程地质分类 | 第36-38页 |
| ·边坡岩体结构面特性 | 第38-54页 |
| ·断层及层间挤压带 | 第38-49页 |
| ·节理裂隙 | 第49-54页 |
| ·边坡岩体结构分区 | 第54-56页 |
| 第4章 右岸坝顶以上边坡岩体变形迹象和失稳模式分析 | 第56-81页 |
| ·边坡施工概述 | 第56-60页 |
| ·边坡已有的变形破裂迹象分析 | 第60-62页 |
| ·自然边坡变形破裂迹象分析 | 第60页 |
| ·开挖边坡变形破裂迹象分析 | 第60-62页 |
| ·边坡岩体变形监测分析 | 第62-77页 |
| ·变形监测布置概况 | 第62-64页 |
| ·监测结果分析 | 第64-77页 |
| ·外观监测点监测结果分析 | 第64-65页 |
| ·多点位移计监测结果分析 | 第65-72页 |
| ·锚索测力计监测结果分析 | 第72-76页 |
| ·锚杆应力计监测结果分析 | 第76-77页 |
| ·工程边坡变形失稳模式分析 | 第77-80页 |
| ·边坡整体失稳模式分析 | 第78页 |
| ·边坡局部失稳模式分析 | 第78-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5章 右岸坝顶以上边坡岩体稳定性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81-101页 |
| ·概述 | 第81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81-83页 |
| ·模型的搭建 | 第81-83页 |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83-100页 |
| ·计算分析说明 | 第83页 |
| ·天然状态的模拟分析 | 第83-86页 |
| ·开挖未支护状态下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86-96页 |
| ·应力场分析 | 第86-89页 |
| ·变形及塑性区分析 | 第89-96页 |
| ·支护条件下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96-100页 |
| ·模拟支护说明 | 第96页 |
| ·支护效果分析 | 第96-10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 第6章 右岸坝顶以上边坡岩体稳定性的极限平衡分析 | 第101-111页 |
| ·极限平衡分析法概述 | 第101页 |
| ·计算模型与安全系数选取 | 第101-104页 |
| ·计算剖面与参数选取 | 第101-103页 |
| ·计算剖面 | 第101-102页 |
| ·参数选取 | 第102-103页 |
| ·计算工况与安全系数确定 | 第103-104页 |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04-110页 |
|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104-105页 |
| ·施工期边坡稳定性复核 | 第105-108页 |
| ·永久运行期边坡稳定性复核 | 第108-11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 结论及认识 | 第111-113页 |
| 致谢 | 第113-1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