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以兰州大学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4页 |
第一章 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概述 | 第14-22页 |
第一节 诚信的涵义及特点 | 第14-16页 |
一、诚信的涵义 | 第14-15页 |
二、诚信的特点与表现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涵义及特点 | 第16-17页 |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涵义 | 第16页 |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特点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 第17-22页 |
一、诚信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 第17-18页 |
二、诚信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需求 | 第18-19页 |
三、诚信教育是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重要保证 | 第19-20页 |
四、诚信教育是高校实现育人目标的必然要求 | 第20页 |
五、诚信教育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 | 第22-38页 |
第一节 诚信教育工作的积极进展 | 第22-25页 |
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工作 | 第22-23页 |
二、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诚信教育取得初步成效 | 第23页 |
三、大学生自我教育取得新的进展 | 第23-25页 |
第二节 诚信教育面临的挑战 | 第25-27页 |
一、诚信教育理念的挑战 | 第25页 |
二、诚信教育环境的挑战 | 第25-26页 |
三、诚信教育内容的挑战 | 第26页 |
四、诚信教育方法的挑战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 第27-38页 |
一、学习方面的诚信缺失 | 第28-30页 |
二、经济方面的诚信缺失 | 第30-33页 |
三、交往方面的诚信缺失 | 第33-34页 |
四、就业方面的诚信缺失 | 第34-35页 |
五、网络行为的诚信缺失 | 第35-36页 |
六、学术规范的诚信缺失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38-46页 |
第一节 影响大学生诚信行为的社会因素分析 | 第38-40页 |
一、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导致诚信危机 | 第38页 |
二、价值观念多元化弱化了诚信观念的形成 | 第38-39页 |
三、环境建设不足制约着诚信教育的开展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影响大学生诚信行为的高校教育因素分析 | 第40-42页 |
一、高校对诚信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 | 第40页 |
二、高校道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 第40-41页 |
三、高校诚信制度体系建设尚待完善 | 第41-42页 |
第三节 造成大学生失信行为发生的自身因素分析 | 第42-43页 |
一、部分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还存在着知行分离的现象 | 第42页 |
二、高校校园内不讲诚信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 第42-43页 |
第四节 影响大学生诚信行为的家庭因素分析 | 第43-46页 |
一、家庭本位对诚信行为的影响 | 第43-44页 |
二、家庭环境对诚信行为的影响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 | 第46-66页 |
第一节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原则 | 第46-50页 |
一、管理与服务相统一 | 第46-47页 |
二、共性与个性相统一 | 第47页 |
三、监督与引导相统一 | 第47-48页 |
四、他律与自律相统一 | 第48页 |
五、灌输与渗透相统一 | 第48-49页 |
六、继承和创新相统一 | 第49-50页 |
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 第50页 |
第二节 完善诚信教育内容 | 第50-53页 |
一、传统诚信美德教育 | 第50-51页 |
二、诚信公德规范教育 | 第51页 |
三、校规校纪诚信教育 | 第51-52页 |
四、道德与法制教育 | 第52页 |
五、学术研究诚信教育 | 第52-53页 |
第三节 诚信教育的途径 | 第53-58页 |
一、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 第53-54页 |
二、充分发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整体育人功能 | 第54-55页 |
三、发挥高校实践育人优势 | 第55-56页 |
四、优化高校育人环境 | 第56-57页 |
五、构建"四位一体"立体育人模式 | 第57-58页 |
第四节 建立和完善诚信教育的制度体系 | 第58-60页 |
一、开展学生注册制度 | 第58页 |
二、建立考试诚信制度 | 第58-59页 |
三、构建资助诚信制度 | 第59页 |
四、完善交往诚信制度 | 第59-60页 |
五、规范学术诚信制度 | 第60页 |
六、制定诚信档案制度 | 第60页 |
第五节 建立和完善诚信教育管理体系 | 第60-66页 |
一、建立完善的诚信教育监督机制 | 第60-62页 |
二、建立和完善诚信教育评价和奖惩机制 | 第62-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 第72-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