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定性分析方法 | 第9-10页 |
·定量分析方法 | 第10-13页 |
·其它方法 | 第13页 |
·边坡稳定分析研究发展趋势展望 | 第13-14页 |
·滑坡病害治理技术现状及发展动向 | 第14-16页 |
·滑坡病害治理技术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滑坡病害治理技术发展动向 | 第15-16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地质环境和滑坡基本特征 | 第18-23页 |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 第18页 |
·地理位置 | 第18页 |
·气候气象 | 第18页 |
·人文环境 | 第18页 |
·区域地质条件 | 第18-20页 |
·地形地貌 | 第18页 |
·地层及岩性 | 第18-19页 |
·地质构造及地震 | 第19页 |
·水文地质 | 第19-20页 |
·滑坡的基本特征 | 第20-23页 |
·滑坡的形态特征 | 第20-21页 |
·滑坡结构特征 | 第21页 |
·滑坡形成条件分析 | 第21页 |
·稳定性评价及活动性分析 | 第21-22页 |
·K3668+650~K3668+700 段高边坡的基本特征 | 第22-23页 |
第三章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计算理论和方法 | 第23-36页 |
·极限平衡法 | 第23-29页 |
·简化Bishop 法 | 第23-25页 |
·简化Janbu 法 | 第25-26页 |
·Morgenstern-Price 法 | 第26-28页 |
·Spencer 法 | 第28-29页 |
·数值分析方法 | 第29-36页 |
·有限差分法 | 第29页 |
·有限元法(FEM) | 第29-32页 |
·离散元法(DEM) | 第32-33页 |
·边界元法(BEM) | 第33页 |
·快速拉格朗日法 | 第33-36页 |
第四章 重力场和地震作用下滑坡和高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 第36-56页 |
·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简介 | 第36-37页 |
·力学参数的选取 | 第37-38页 |
·强度折减法原理和边坡破坏的判据 | 第38-39页 |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原理 | 第38页 |
·边坡破坏的判据 | 第38-39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9-43页 |
·稳定性计算分析 | 第43-54页 |
·滑坡和高边坡稳定性评价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滑坡灾害治理及治理后稳定性评价 | 第56-74页 |
·滑坡整治工程设计 | 第56-61页 |
·设计原则 | 第56页 |
·滑坡的防治应遵循的原则 | 第56-57页 |
·滑坡整治工程措施 | 第57-60页 |
·施工组织计划 | 第60-61页 |
·滑坡监测 | 第61-63页 |
·滑坡监测的必要性 | 第61-62页 |
·边坡监测内容 | 第62页 |
·滑坡的监测方法 | 第62页 |
·田妥~怒江段滑坡的监测 | 第62-63页 |
·整治后滑坡稳定安全性分析 | 第63-73页 |
·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4页 |
·展望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