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 ·边坡的防治措施 | 第10-13页 |
| ·课题的确立 | 第13-14页 |
| ·香根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 ·本课题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7页 |
|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与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主要的工作及时间安排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香根草简介 | 第20-36页 |
| ·植被固土护坡效应与机理研究进展 | 第20-31页 |
| ·植物地上部与地表侵蚀 | 第21-22页 |
| ·植物地下部与坡体稳固 | 第22-30页 |
| ·护坡草本植物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30-31页 |
| ·香根草的特征 | 第31-34页 |
| ·香根草的植物学特性 | 第31-32页 |
| ·香根草的生态学特性 | 第32-33页 |
| ·香根草的物理性质 | 第33页 |
| ·香根草的生物性质 | 第33-34页 |
| ·香根草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34-36页 |
| ·工程应用特性 | 第34页 |
| ·固土护坡迹地复绿 | 第34页 |
| ·生态污染治理与恢复 | 第34-35页 |
| ·工、农业应用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项目研究总体方案与技术路线 | 第36-46页 |
| ·试验地概况 | 第36-41页 |
| ·任务依据 | 第36页 |
| ·工程环境 | 第36-37页 |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37-39页 |
| ·岸坡变形体稳定性评价 | 第39-41页 |
| ·试验设计 | 第41页 |
| ·试验时间 | 第41页 |
| ·香根草种植技术要点 | 第41-43页 |
| ·物资准备 | 第41-42页 |
| ·坡面平整及辅助施工准备 | 第42页 |
| ·种植小组组成 | 第42页 |
| ·种植施工阶段 | 第42-43页 |
| ·试验初步结果与讨论 | 第43-46页 |
| ·植株(香根草)生长状况观测 | 第43-44页 |
| ·植被覆盖率对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香根草地上茎叶水文生态效应研究 | 第46-51页 |
|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46-47页 |
| ·成坪速度和时间 | 第46页 |
| ·草层高度 | 第46页 |
| ·地上生物量 | 第46页 |
| ·茎叶最大径留率和最大截留量 | 第46-47页 |
| ·地表温度 | 第4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0页 |
| ·成坪速度与时间 | 第47页 |
| ·草层高度 | 第47-48页 |
| ·地上生物量 | 第48页 |
| ·茎叶截留效应 | 第48-49页 |
| ·地表温度动态 | 第49-50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50-51页 |
| ·茎叶生长状况 | 第50页 |
| ·香根草茎叶覆盖的生态效应显著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香根草根系护坡的土工试验 | 第51-71页 |
| ·试验准备 | 第51页 |
| ·土样的制备 | 第51页 |
| ·含水率的测定 | 第51-54页 |
| ·试验仪器设备 | 第51-52页 |
| ·试验操作步骤 | 第52页 |
| ·试验成果整理 | 第52-54页 |
| ·密度的测定 | 第54-56页 |
| ·试验仪器设备 | 第54页 |
| ·试验操作步骤 | 第54页 |
| ·试验成果整理 | 第54-56页 |
| ·土体的抗剪强度 | 第56-66页 |
| ·直接剪切试验 | 第56-63页 |
| ·含根量与粘聚力增量的研究 | 第63-66页 |
| ·抗拉拔力的理论计算 | 第66-68页 |
| ·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 | 第68-71页 |
| 第六章 香根草根系对边坡表层土加固作用的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 | 第71-79页 |
| ·土工有限元软件 PLAXIS 简介 | 第71-72页 |
|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条件 | 第72-73页 |
| ·数值分析手段与方法 | 第72-73页 |
| ·计算分析工况 | 第73-77页 |
| ·工况1 | 第73-74页 |
| ·工况2 | 第74-75页 |
| ·工况3 | 第75-77页 |
| ·各工况土体变形对比分析 | 第77-79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