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 | 第8页 |
1.2 发光功能化的二氧化硅纳米材料 | 第8-10页 |
1.2.1 发光功能化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简介 | 第8页 |
1.2.2 发光功能化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 | 第8-10页 |
1.3 二氧化硅基发光纳米粒子的分析应用 | 第10-14页 |
1.3.1 二氧化硅基荧光纳米粒子的分析应用 | 第10-12页 |
1.3.2 二氧化硅基化学发光纳米粒子的分析应用 | 第12-14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4-16页 |
1.4.1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4-15页 |
1.4.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鲁米诺/血红素双功能化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第16-32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16-20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0-31页 |
2.3.1 Luminol/Hemin/SiO_2 的表征 | 第20-22页 |
2.3.2 Luminol/Hemin/SiO_2 化学发光性能研究 | 第22-23页 |
2.3.3 Luminol/Hemin/SiO_2 电化学发光性能研究 | 第23-24页 |
2.3.4 DNA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分析原理 | 第24-27页 |
2.3.5 实验条件优化 | 第27-28页 |
2.3.6 DNA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分析性能 | 第28-29页 |
2.3.7 DNA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特异性 | 第29-30页 |
2.3.8 DNA序列测定方法的比较 | 第30-31页 |
2.4 结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鲁米诺及银纳米功能化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第32-45页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3-35页 |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33页 |
3.2.2 Luminol/Ag/SiO_2 制备方法的考察 | 第33-34页 |
3.2.3 Luminol/Ag/SiO_2 的化学发光特性研究 | 第34页 |
3.2.4 Luminol/Ag/SiO_2 的电化学发光特性研究 | 第34-35页 |
3.2.5 异烟肼对Luminol/Ag/SiO_2 电致化学发光特性研究 | 第3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3页 |
3.3.1 纳米材料的表征 | 第35-37页 |
3.3.2 Luminol/Ag/SiO_2 的化学发光性能研究 | 第37页 |
3.3.3 Luminol/Ag/SiO_2 电致化学发光性能研究 | 第37-38页 |
3.3.4 异烟肼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分析原理 | 第38-40页 |
3.3.5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40-42页 |
3.3.6 传感器的分析性能 | 第42页 |
3.3.7 重复性实验 | 第42页 |
3.3.8 稳定性实验 | 第42页 |
3.3.9 干扰实验 | 第42页 |
3.3.10 样品分析 | 第42-43页 |
3.3.11 异烟肼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43页 |
3.4 结论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基于GO-ABEI-Hemin双功能发光材料的化学发光法测定盐酸多巴胺 | 第45-52页 |
4.1 前言 | 第4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5-47页 |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5-46页 |
4.2.2 ABEI-Hemin-GNs的制备 | 第46页 |
4.2.3 化学发光的测定 | 第46-4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1页 |
4.3.1 ABEI-Hemin-GNs-盐酸多巴胺化学发光体系动力学研究 | 第47页 |
4.3.2 反应机理的探究 | 第47-48页 |
4.3.3 ABEI-Hemin-GNs用量的选择 | 第48-49页 |
4.3.4 pH的选择 | 第49页 |
4.3.5 H_2O_2 浓度的选择 | 第49-50页 |
4.3.6 线性范围 | 第50页 |
4.3.7 干扰实验 | 第50页 |
4.3.8 盐酸多巴胺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 | 第50-51页 |
4.4 结论 | 第51-5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64页 |
后记 | 第64页 |